【01觀點】本港旅遊業恢復增長 只能依賴內地客?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剛公布的7月份訪港旅客人數回復增長,但增長動力仍是來自內地旅客,非內地客人數反而出現輕微下跌,顯示本港旅遊業的多元化發展成效未彰。然而,若單看個別市場的數據,如印尼、菲律賓等客源增長其實不俗,相信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雖然旅遊只直接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百分之五,但很多其他行業,包括零售業、餐飲業、酒店業等也與其息息相關,涉及數以十萬計的就業機會。與其續靠內地客「單天保至尊」,政府和旅發局應該加強開發亞洲市場,特別是一些新興經濟體。

教育局公布,下月1日成立旅遊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在行內推動資歷架構。(資料圖片)

香港旅業競爭力排名高 實則外強中乾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雙年刊《旅遊業競爭力報告》2017年版,香港的旅遊業整體競爭力位列11名,在亞洲地區僅次日本排第2名;在旅遊優先選擇的經濟體排名中,香港亦位列第9名,在亞洲地區僅次新加坡排第2名。

但在所謂的旅遊競爭力高排名的背後,香港旅遊業近年無法擺脫過度倚賴內地旅客的局面。單是近兩年,內地旅客已佔整體旅客人數七成多,例如今年首七個月,3,298萬的訪港旅客之中,2,497萬是內地客。

內地旅客成為主要的客源,固然可為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但客源過於依靠單一市場,既令旅遊業的整體發展日趨單一,當滿街都是為滿足內地客的金舖、藥房,徒令香港旅業對其他地區的旅客的吸引力下降;更重要是當香港將所有雞蛋都放進同一個籃子,若如過去幾年內地經濟出現波動,又或內地客消費模式改變,將不利香港旅遊業及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

(香港旅遊發展局)

亞洲市場仍有可為 新興市場要重視

因此,本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客路要更多元化的問題,這裏說的不是要驅逐內地客,從而壓低內地客佔本港客量的比例,而是要加強吸引來自其他地區的客源。而從最新的旅客數據來看,其實亞洲市場之內,仍有不少新機遇可為,只是香港能否更好把握。

例如今年首7個月,訪港的日本旅客量接近67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5.3%。據業界人士指,訪港日本客大增,主要是港日之間開辦了更多的廉航航線,情況就如本港赴日旅遊人數大增一樣。但要思考的是,如果要藉發展廉航吸引更多外地旅客,以目前香港機場的升降能力,以至機場三跑在2023年落成時,到底能否容納更多的國際航班,特別是發展日益蓬勃的廉航航班?

另一方面,部份亞洲新興經濟體的訪港客量,增長亦相當突出,例如印尼訪港客量,在今年首7個月增長了5.5%;至於菲律賓訪港客量同期更增長15.1%。這些新興經濟體,過去並非香港的旅業拓展重點,但按照國際經驗,當一個新興經濟體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的水平時,當地民眾生活趨向小康、中產階層興起,對外遊的需求就會出現爆發式增長。去年印尼人均生產總值3,604美元、菲律賓則為2,924美元,都是處於或非常接近這個階段,香港應該思考如何開拓這些過去未受重視的新興市場。

此外,對不少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而言,香港的吸引力也不容忽視,如萬事達卡與新月評公布的「2017年全球穆斯林旅行指數」報告,香港成績為53.2,在非伊斯蘭教國家裏僅次於新加坡、泰國、英國和南非,亦是亞洲範圍內最吸引穆斯林旅客的第二大國家或地區。而事實上,除上述的印尼外,同樣擁有眾多穆斯林人口的馬來西亞,在今年首7個月的訪港客量表現亦不俗,這項數據與萬事達卡與新月評公佈的報告結論頗為脗合。

曾經的囍帖街,現為「囍匯」屋苑及「利東街」商場,中間為24小時開放步行街。(李澤彤攝)

欠缺新景點新賣點 旅業何以多元化?

然而,要吸引這些新客源來港,香港旅遊業必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因為香港旅遊業界對新景點的開發工作停滯不前,多年來已未見新的大型景點。在2015年8月,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發布的《香港旅遊業》研究簡報指出:「自香港迪士尼樂園在2005年開幕後,香港在推出受旅客歡迎的新景點上無以為繼」。

相比之下,作為本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一直都有積極投資建設大型旅遊基建項目;而同區另外兩個熱門旅遊目的地南韓、日本,則靠影視作品優勢將拍攝場地開闢為新興景點。在欠缺新景點的支持下,香港自然就很難爭取新旅客到訪或吸引舊旅客重來。

同時,香港政府與旅遊業界亦未重視推銷地道的本土文化,惟不少外地旅客其實都對香港本地獨特的風土人情有強烈興趣,再加上百多年華洋雜處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建築古蹟,這種深沉的文化積累按理可以轉化為旅遊資源,吸引更多來自不同地區的旅客來港遊覽、消費。此反映香港旅遊業要開拓新客源,從來都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只是習慣了蕭規曹隨的政府官僚,以及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的商界為與不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