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林鄭推「首置上車盤」 最怕好心做壞事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下月將發表她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屆時將會交待「首置上車盤」的細節。本周三(9月6日),她表示「首置盤」的對象將會是「讀完書、做緊嘢,亦可能收入唔錯」的市民,單位價格將與市價脫勾。市民聞此消息,固然欣喜。惟她也表示該項目會以公私營合作發展,令人恐怕該項發展將淪為利益輸送;若然處理不好,更有機會好心做壞事,挑起社會矛盾。

據了解,「首置盤」的定位將略高於居屋、略低於私樓,這類針對夾心階層的資助房屋計劃,過往在香港亦出現過,例如港英年代的「夾屋」,以至上屆特首梁振英年代的「煥然壹居」,但這些項目,往往因為樓市的市況變化,又或土地供應不足,結果都難以為繼。 故此,雖然不少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對「首置盤」有所期待。但由於這個計劃的推行細節仍存在眾多未知之數,暫時仍只能觀望。

公私營合作問題叢生 政府不應走回頭路

以目前的資訊看來,「首置盤」的其中一個爭議,是據悉政府傾向透過和地產商合作,以私人發展商手上的土地建設「首置盤」,而政府將承擔其成本,這種合作方式看似「一家便宜兩家著」,毋須從本已嚴重不足的公屋用地之中,再挪騰土地建「首置盤」,令公屋供應更加緊張。實際上,這種合作方式存在明顯的缺陷。

有調查指,目前主要地產商多年來在新界所持有的農地,估計上千公頃,地產商買入大量農地,固然不是希望復興香港農業,而是囤積居奇,期望政府有朝一日能夠與之合作發展,更改土地用途,發展私人住宅以賺取巨利。固然政府在批准發展後,發展商也要補回地價,但是由於補地價機制不透明,公眾難以知悉金額,故每每惹來利益輸送之嫌。

因此,如果地產商讓出部分地段,作為逼使政府對改變土地用途「開綠燈」,以至要求政府在補地價安排上開出更優惠條款的要價,政府又應否照單全收?更關鍵是,由於政府會承擔「首置盤」的成本,意味地產商只花極低成本,就一舉打通將農地改作建屋的關卡。當大量新界農地改建成售價高昂而私人樓宇,而市民期待的公營房屋包括「首置盤」只佔少數,這豈不是更進一步強化地產商主導土地供應的格局?這種結果又是否符合社會需要與公眾利益?

林鄭月娥在競選政綱中提到,要重建置業階梯,建議在居屋上構建中產家庭可負擔的「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她今日重申,首置上車盤的對象是香港永久性居民及首次置業人士。(資料圖片)

「首置盤」勿淪「大抽獎」 房策需平衡各方利益

另一方面,有消息指「首置盤」的資助對象,將是月入五萬多元至七萬多元的中高收入家庭。當然,在目前租金、樓價俱高的情況下,這些中產階層、又或「夾心階層」,確實遭受折騰。但在幫助這些中高收入家庭之餘,政府又如何幫助有更加逼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市民?最讓人擔心的是,假如「首置盤」的供應量有限,淪為另一個向隅者眾的房屋「大抽獎」,會否更添「無殼中產」的怨氣?另一邊廂,針對基層市民的公營房屋供應缺口又未能及時填補,造成一個「兩頭唔到岸」的局面?

林鄭月娥提出「首置盤」的構思,相信是出於好意,惟一旦仔細研究下去,就會發現問題多多,既極容易惹來利益輸送的質疑,對解決住屋問題的作用更成疑問。若如此,政府與其為創新而創新,倒不如直截了當將心力放在如何做好現有的公營房屋計劃。

但無論推出「首置盤」也好,又或還原基本步,做好現有公營房屋計劃也罷,都迴避不了觸碰土地既得利益。其實社會上早有論者指出,即使地產商手中囤積了大量土地,政府仍可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由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收回有關土地,用作符合社會利益的發展項目。傳統的新市鎮發展方式,就是循這種方法進行,政府也曾經動用該條例收回農地,以作自然保育、雨水疏導改善工程等。如今房屋嚴重短缺,豈不是更關係到公眾利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