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建設長者友善社區 居家安老莫淪空話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現代人生活繁忙,長者與家人聚少離多,中秋佳節,他們難得共敘天倫。然而,熱鬧過後,不少長者便要回歸寂寞、無依的生活。現時香港的安老政策乏善可陳,社區的長者設施尤為不足,政府若然要落實「居家安老」政策,就要改善社區設施,讓長者融入社區生活。

院舍照顧難治本 居家安老長者所願

近日,行政會議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接受《香港01》專訪時,直言政策失衡令高比例的長者居於院舍,情況並不理想。他的說法與早前政府公布的「安老服務計劃方案」的理念如出一轍。事實上,政府早已察覺這個問題,近年,政府提倡「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的安老宗旨,現實卻是「兩頭不到岸」,既無法提供足夠的名額,亦無法滿足達八成長者居家安老的願望。

政府若然能夠今是昨非,落實居家安老政策,這態度確是值得肯定。然而,正如政策研究學者鍾劍華指出,1973年時港英政府曾委託顧問研究安老方案,當時顧問同樣建議政府落實「社區照顧」、「家庭照顧」,與現時「居家安老」的理念可謂相差無幾,只是多年來仍與這目標相距甚遠。「居家安老」是否能夠落實,在於今屆政府有多大魄力、決心執行政策。

荃景圍街市內沒扶手電梯,要靠樓梯上落。(梁鵬威攝)

宏觀政策須落實 社會設施待改善

誠然,政府在社區規劃方面並非無所作為,安老事務委員會在《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中建議以「屋苑為本」方式預留地方作安老設施,以及改善社區的長者友善環境。惟報告內容只不過屬宏觀理念,這些政策是否能夠於社區實施,仍成疑問。事實上,過去政府在社區發展上未有依從《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已廣為詬病,若其連最基本的規劃要求也未能遵守,就更遑論建設長者友善社區。

政府必需思考如何將宏觀政策轉化成微觀配套。舉例說,居於公共屋邨的長者,住所附近是否設有街市對於他們的生活舉足輕重。部分體弱長者仍有自理能力,在社區多走動能減慢他們身體退化速度,但若然走動距離太遠,對他們太吃力,也只能無可奈何要寄居院舍。

部分屋邨已建成多年,不少入住的住戶只留下獨居長者或兩老,周邊的社區設施可能已跟規劃時截然不同,令長者難以留在社區安老。舉例來說,荃灣石圍角邨本來設置商場及街市,但在領展轉售物業後,街市空置率一度高達七成,53個檔位中,37個丟空,長者要買菜的選擇不多。而屋邨跟荃灣市中心亦有一定距離,對於需花長時間步行的長者而言,其實十分不便。

除了各類型的長者中心外,長者的休憩空間亦十分重要。領展轄下的街市租金貴、選擇少已為人詬病,政府卻對此問題一直視若無睹,漠視基層市民需要,對於長者而言更是首當其衝。例如隨着房署將物業出售予領展,不少商場都將座椅清拆,老人由是失去了夏日乘涼的好去處。

本港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安老服務成為社會關注議題之一。(資料圖片)

建設長者友善城市 訂立規劃指標

可以說,前述的問題,只不過是冰山一角。一直以來,長者的聲音不被重視,他們也少有參與社區諮詢,政府應該更主動探討長者需要。事實上,2007年起,世界衛生組織已啟動「全球老年友好城市計劃」,訂立長者友善城市的規劃指標。在計劃發表後,不少城市、國家都紛紛響應,例如澳洲就成立了「老齡問題部長級諮詢委員會」,訂立出《澳洲首都特區積極晚年戰略計劃 2010-2014》。至於紐約、勞斯、薩尼奇等城市,也推出了相關倡議、策略。

隨着「老齡海嘯」將至,香港將需要更多供老人使用的社區設施。社區規劃是居家安老的重要支柱,政府必須審視如何原區滿足長者生活需求,參考世衛指引訂出本地的長者友善城市規劃方案,並加以落實,讓長者得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