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觀點】公眾街市裝冷氣 體現林鄭「理財新哲學」?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在香港生活的你,還會到街市買餸嗎?
在香港生活的你,會寧願到超市購物嗎?

本屆政府以「以人為本」的思維主導政策,現時外界聚焦在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的民生政策,特別在車費補貼上,希望從貼地的惠民措施加強此前設的觀感,贏得民心。反觀整份長達4.9萬字的施政報告,雖有涵蓋一定程度的微觀社區政策,但仍未有足夠細節闡釋政策如何實行,比如在提升公眾街市環境的議題上,更只有一句帶過。在討論施政報告的重點時,外界也絕不能忽略這些只被輕輕帶過的議題——林鄭的「理財新哲學」,正展現在這些細節。

現時全港多個公眾街市沒有安裝冷氣,圖為大圍街市。(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街市裝冷氣    也是「理財新哲學」?

公眾街市裝冷氣,看似一項普通得貼地的政策,卻是一著聰明的棋步。公眾街市的租金自1998年劃一下調30%後,一直連續凍結19年,至今年6月才正式加租2.9%;在「無為而治」下,街市舖租廉宜衍生出被人挪用舖位做貨倉的問題,用途錯配,也出現了街市閒置等流弊。從2013年至2016年3個年度內,食環署在公眾街市管理上合共虧損超過8.5億元,難逃浪費公帑之嫌。

林鄭在施政報告中提及:「在硬件方面,政府會投放資源提升現有公眾街市的環境,包括加快安裝冷氣。」政策的最終目的,是經改善街市的環境質素,增加客源,從而提升店舖使用率、基層就業率,令街市商戶即使面對營運成本上調,依然做到自負盈虧,不再受限於保護網式的金錢補貼。大膽地投入投資性的開支解決社會問題,長遠減低政府的資助與虧蝕──即林鄭的「理財新哲學」。

理財新哲學是林鄭的理想藍圖;藍圖的底層方案,仍是維持現有「政府—商界—市民」的勢力架構而行。街市加裝冷氣,增加街坊客源,從而促進街市商戶與街坊間的金錢流動,政府的聰明之處,在於政策不用牽扯到商界的直接利益,而是希望隔山打牛,提高公眾街市的競爭力,增加他們討價還價的力量,幫街市的商戶充權,對政府來說是個政商界雙贏,以社區資本解決社區問題之舉。

夏日室內街市炎熱,風扇變成商戶的救星,圖輯為街市內各式各樣的風扇。(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用家層面:新世代消費模式 vs 傳統街市

加裝冷氣,是由提升環境質素入手,擴大不同年齡層的客源。不同措施,針對的目標群體也不同。比方說要鼓勵老人家及行動不便者使用公眾街市,可以加裝升降機、扶手電梯,提升街市的通達性,營造一個顧客友善的客觀環境。而在2009年食環署的一項調查顯示,有96%的市民表示會繼續光顧維持現狀的街市,對整體環境表示「一般」或「滿意」的也有近九成。

不過,上述兩個數據只囊括已有光顧街市習慣的市民,政府若要銳意拓展其他客源,報告便顯得不合時宜——特別是新世代的消費模式已經改變:省時便利、乾淨快捷,超市的吸引力遠高於街市,不熟悉街市行情的消費者又免卻被商戶胡亂殺價,也不用左右格價,看看哪一檔最新鮮最便宜,在超市的顧客只消站在一個貨架前,便可在貨品間進行品牌比併;從街市到超市,是城市消費模式上的結構轉變。故此,在公眾街市安裝冷氣,是開拓有別於現有客源重要的一步。

超級市場改變了街市的消費模式,讓顧客即時在貨品及品牌間進行比併,相對省時便利、乾淨快捷。(網上圖片)

事實上,在公眾街市加裝冷氣並非新鮮事,前立法會議員劉小麗更直斥林鄭月娥的街市政策是「炒冷飯」。然而,在公眾街市加裝冷氣即使是炒冷飯政策,市民也不能忽略現行措施的引伸問題:

 

 

領展轄下的青衣市場,原名長發街市,翻新後引入電子收費系統。(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立法會的報告所言,市民普遍接受公眾街市「大眾化」的定位,街市象徵的正是草根、基層;領展的「優化」計劃在民間反應大,是因為見不到的肉檔、電子化系統予人將街市「高級化」的負面印象。在加裝冷氣的同時,政府要避免予公眾有將街市領展化的感覺,街市的形象在軟件與硬件上都要保持大眾化,才是公眾街市的原意,否則只會將「領展這座山」愈堆愈高,激起更大民怨。雖然公眾街市是按自由市場的法則運行,由商戶自行承擔開支、自行定價,但在庫房滿溢的情況下,政府必需要做「不怕蝕底」的角色去支援街市商戶,才能真正平衡「政府—商界—市民」的三方結構,補貼冷氣費會是此政策的一個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