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媒體塑造國際觀點 表象易成陷阱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今年國際發生過不少大事,包括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啟動脫歐程序和大選、馬克龍成為法國最年輕的總統、德國大選極右勢力進佔聯邦議會、以至最近的加泰隆尼亞獨立爭議。作為遠在東亞的香港人,想要了解這繁多的事件確實並非易事,很多時候只能依靠自己對問題的直覺以及觀看個別媒體的報道。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被表面的現象所產生的思想陷阱所引導。我們可以從兩件表面看似沒有太大關係的事件,了解這種盲點如何影響大眾判斷國際局勢。

01點睇:國際局勢距離我們比較遠,觀察時很易落入主觀意識或主流論述所設的陷阱。最近加泰獨立和馬克龍的評論就是很好的例子。

加泰獨立正義  不欲面對的真相

「獨立」是歐洲近年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話題。2014年蘇格蘭在英國同意下舉行獨立公投,有不少人開始信任「公投」是解決統獨問題一個合乎近代文明社會的做法。而這種想法,也體現在才剛過去的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之上。加泰在今年年初表示準備舉行公投,但要到9月初西班牙憲法法院宣布此公投違憲後,國際媒體才開始聚集這場一觸即發的獨立風波。

對於這場公投,大眾的情緒普遍同情加泰人,認為西班牙不應打壓加泰人,而應尊重當地人民的意願。這種想法在香港和台灣兩地得到很大關注和支持,很大程度是受到兩地的獨立情緒所影響。台獨出現已久,但在「一個中國」的共識下,台獨始終未能得到國際承認。不少新一代的台灣人似乎在加泰獨立問題上看到台灣的影子,一方面出於感同身受;另一方面寄望加泰獨立成功後能帶起「獨立風」,讓國際社會認同地區獨立的做法,也好為停滯不前的台獨打下一支強心針。至於港獨近年也漸漸浮上水面;對那些香港自決的支持者而言,加泰人要求自決正好為他們出頭,訴說了他們未能實現的期望。

對一心希望獨立的人而言,加泰的地位相當神聖。在這股思潮主導下,加泰已不再只是加泰,而是自我世界的投影——隨之而來的是滿載了獨立成功的期望。這種主觀意識,更進一步得到主流媒體和評論的強化。在公投之初,主流評論的着眼點就包括:1)自決的權利;2)西班牙阻止自決,甚至使用暴力;3)西班牙政府無視加泰人的要求,而國王也偏袒政府。這一連串的論述形成了一種「加泰為受害者」和「西班牙為加害者」的強烈氣氛,使加泰獨立表面看起來很有道理,甚至是成功在望。

西班牙首相拉霍伊周三(10月11日)發表演說,要求加泰自治政府確認是否已展開獨立程序,疑是為啟動憲法第155條、收回加泰自治權鋪路。(美聯社)

但問題實質上卻遠比表面要複雜得多,而這種複雜的政治局勢,又往往易被忽視。當中最關鍵的是加泰獨立幾乎未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姑勿論加泰問題屬是屬非,國際社會明顯偏向於西班牙方。「加泰獨立」正義的背後一大堆的問題也在公投後漸漸浮現。加泰多間銀行企業先後表示如果其果真獨立,將會撤回馬德里。大家都心知肚明歐盟的立場是親西班牙的,加泰獨立意味了它至少將會被歐盟和歐洲單一市場「放逐」一段日子,而企業也明白在今日的歐洲不加入歐洲單一市場難以生存。之前被猛烈批評處理失當的西班牙首相拉霍伊(Mariano Rajoy)也轉守為攻,開始從憲法上試圖奪去加泰自治權。

加泰主席普伊格蒙特(Carles Puigdemont)於上周(10日)簽署獨立宣言,但卻又宣布會暫緩執行。而西班牙政府要求加泰澄清是否已獨立時,普伊格蒙特又不作回應。這些事實都暗示了加泰政府已黔驢技窮。從加泰的例子中,我們必須明白現實中,除了我們心中的理想和正義外,背後還有更多關係須要注意。

馬克龍表象下的真實  不容忽視

另一方面,法國總統馬克龍的例子又反映了另一種情況。大部分人對於馬克龍並沒有感同身受的體會,也許因此對其印象大多停留在媒體報導中的表面,而錯過了「馬克龍」作為一個現象在法國和歐洲的意義。

馬克龍於5月當選總統後,又在6月帶領其所屬的共和前進黨贏得國民議會大選,加上他年青的形象,予人大有一副作為的感覺。然而上任數個月後,就有民調機構指其民望大插水,甚至拿他與前任總統奧朗德相比還要低,表示他蜜月期已過。緊接而來的是本地傳媒緊貼報導指馬克龍內政未令人滿意、言行過激挑起市民和軍隊不滿、又或是他經常長篇大論又欠缺醒目「sound bite」。就此看來,馬克龍只是虛有其表,其地位已岌岌可危。

民調是一個客觀數字,無可否認「民望」比起複雜理論相對易於理解,以民望解讀一個政治人物及政府的得失也最為直接。但只以民望來衡量馬克龍的得失未免過於草率,現階段對其評論實言之過早。法國現時國內經濟陷入低迷,難以馬上解決,而對國家進行改革會影響到不少人的既有生活,自然使民望低迷。假如國家領袖只是畏首畏尾,視民望為唯一價值,那他充其量也只是個政客。他很可能只會製訂「派糖」政策,為自己爭取民望,從而忽視了國家改革真正須面對的問題。當英國政客批評馬克龍失言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為時,試問他們如何為英國帶來改革?

馬克龍9月26日在索邦大學發表歐洲改革藍圖。(路透社)

馬克龍能為法國以至於歐洲的改革作出何種貢獻遠比他的民望或是政客技巧重要。他9月26日在索邦大學發表改革歐盟的願景帶出了一個長遠藍圖,正正反映了他熟知自己作為法國領導人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對於他的得失,我們不妨繼續觀察。

以上兩個例子反映了不少值得關心的情況:主觀意識與主流報導和論述很容易會塑造大眾對遙遠的國際事務的觀感。表面的數據與論述(諸如「懶人包」等)固然方便大眾快速掌握議題的相關資源,然而我們是否就此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