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觀點】長沙灣地皮173億出售 突顯幫人置業實為害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本周三(11月16日),長沙灣一幅臨海地皮以一百七十二億八千八百萬元出售,每平方呎樓面價格為一萬七千五百元,建成後的單位平均呎價估計將高達二萬二千元,比同區單位每平方呎的一萬八千元為高,可見地產商看好後市。近日坊間不乏評論人和應政府置業主導的政策,甚至鼓吹政府幫人置業。然而,香港的樓市水漲船高,一旦樓大跌,市民只會恨錯難返,在此刻助人置業,無異於害人。

這消息令人詫異的原因之一,在於麵粉價(土地),已差不多等於麵包價(當區樓價)。另一方面,這地皮是由中港財團聯手購入,而非被視為不按理出牌的內地地產商獨力購入。從種種因素看來,樓市很有機會繼續飆升。

房屋不是商品 炒賣安居兩難全

所謂資助置業一般分為兩種,其一,是將政府的物業以折讓價出售予市民;其二,是政府直接推出低息貸款,予市民用作首期。自從政府取消「自置居所貸款計劃」後,坊間便少有人提及後者。但是近年來,仍有不少組織鼓吹將政府的物業出售、以資助出售房屋取代出租公營房屋,讓市民擁有自置居所。

支持這此論者的理據一般有二:其一,他們認為市民能夠從樓市升值中獲利。其二,資助市民置業能夠讓市民容易上樓,安居樂業。

惟這論述存在根本矛盾,若前說成立,論者也就視房屋為商品,只有樓價水漲船高,市民才能夠從中獲利。然而,若然樓價高企,租金高昂,市民又如何能夠安身?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就是陷入了這個矛盾,當時政府大量增加資助房屋,令房價大跌,市民群起反對,八萬五計劃終如泥牛入海,消失得無聲無息。

樓市風高浪急 政府莫製造需求

固然,也有論者認為,只要政府以折讓價格出售房屋,就能減低市民置業的風險,就像綠置居的價格為市價六折,即可以助市民輕易上車。但是現時樓價高企,今年就有研究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的過去一年,香港的樓價升幅便高達21.1%,是全球升幅第二高,若比較2017年6月和2008年樓價高位的售價指數,中小型單位(實用面積70平方米以下)的售價升幅為180%,也就是說他日樓價下跌,政府提供的折扣,也就有機會被無情對沖。若然市民今日入市,他日樓市大跌,只會悔不當初。

尤有甚者,政府鼓吹置業主導,無異於與地產商合作製造需求。須知道,在梁振英年代開始,政府需然訂下長遠房屋策略,訂立公私營房屋的建屋目標數量,但是實踐起來卻明顯是私樓優先,政府每每在具爭議性的地段興建公營房屋,在阻力較少的地段推出私樓,以致公營房屋落成量不如預期,這實際上將市民推向私營市場。及至林鄭月娥當上特首後,更加推行「置業主導」政策,市民原期望她會在施政報告中宣布資助房屋與市價脫勾,但是資助房屋的定價方式卻一直杳無音訊。在這大格局下,地產商樂於高價買地。

政府常說其推出的資助房屋獲得超額認購,反映市民渴望置業。但是在政府與地產商的配合下,市民唯恐他日樓市再上漲,才趕快入市而已;正如過去《01觀點》指出,沒有市民希望做最後一個接火棒的人。荒謬的是,政府卻冷眼看着市民玩這個接火棒遊戲,並以為市民樂於參與其中。林鄭月娥曾言,房屋不只是商品,然而,在現行政策下,她卻變相將市民推進風高浪急的房屋市場,迫使他們為了生活而購買一件脫離使用價值的商品,這豈不是荒謬絕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