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台灣薪水低 人才外流 香港必須居安思危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薪水停滯不漲,廿年來一直困擾台灣民眾。近年逾四十萬台灣人赴陸港澳以至外地工作,當中因為大陸經濟發展吸引他們西進開廠、做企業主管、做文創、甚至當大學老師者頗不乏人。然而,三四年前,到大陸(和港澳)工作的台灣人數回落。有台灣人坦言,赴陸工作的薪水也沒有以往這麼豐厚,兩者的技能差異也收窄,台灣人的優勢正在消減。
香港較台灣更接近內地,北上發展的港人有約三十萬。觀乎台灣近況,當地人眼見大陸人才質量提升,產業技術接軌,已經有所警惕,香港人更應居安思危,政府必須抓緊時機尋覓有前景的產業,才可在促進人際交流之餘,吸引人才留港赴港。

香港要發展創科,如何找到人才一直是最大困難。(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內地空缺多薪水高 吸引台灣學者西進

台灣的行政院主計總處發表統計結果,指截至2015年,有72.4萬人到台灣以外的地方工作,陸港澳合計達58%,約42萬人。到東南亞工作的台灣人也總體上升,2015年的數字為11.1萬人。相信在蔡英文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後,經商求學的人數繼續增加。
 
出外闖、開闊眼界、通融文化經濟絕對是好事。但當出外工作是因為薪水太低,那政府就要注意。台灣每年產出大量大學畢業生,內地不少大學拋出優厚待遇,積極吸納台灣學者和博士生。此舉可以出於促進兩岸交流,當中也可能有統戰需要。無論如何,當未能在院校找到教席或者研究職位,加上薪水低,台灣的博士生跑到對岸去,後果是本來在台灣貢獻學術的成果外流。須知,這些博士生是社會棟樑、精英,他們命運尚且如此,其他學歷、能力較低者的前途也就更堪憂慮了。

誠品香港分店以賣茶的銷量比起賣書更多看來,實體書店這模式正在改變,網上書店或書店加上餐飲及百貨,或者存有生存的空間。(誠品香港FB)

外流也難成常態 台灣思考挽留人才之道

長遠看來,台灣的高學歷人口「西進」之路也將會愈來愈難。在高等教育範疇,內地大學畢業生數量年年上升,今年有795萬人,預計明年突破800萬人,大學生之間的競爭更趨激烈。再者,外國留學生陸續回流,他們結合內地人脈和海外見識帶到職場,跟台灣人的差別縮小,優勢將會愈來愈模糊。
 
從趨勢來看,陸港澳工作人口由2013年的43萬人達到高峰後,回落兩年。有些廠家受不了工廠工人薪金上升,把工廠移到東南亞,減低成本,導致部份留陸台灣人流失。另外一個原因,也許大陸已經過了最需要台灣人的時候。
 
如不安於現狀,台灣人要麼另覓落腳點,要麼就要想想出路。台灣人對生活品味的觸覺相當敏銳,擅於設計產品和服務,創一番事業。近年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顛覆了華人的書店想像的誠品書店。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例如台積電的晶片,仍在世界尖端。當地科技界別現正探索發展物聯網的潛能。這些行業較難替代,也能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留住台灣人之餘又能吸引專才。

開源香港主席馮振華指近年有部分IT人陸續離開香港,轉往機遇及發揮空間的外國工作或研究。(鄭子峰攝)

以台灣經驗為鑑 香港政府加緊留人才

固現香港的低薪問題遠沒有台灣般嚴重,但是港人仍需居安思危。香港正經歷轉型,經濟和薪水增長也比內地大城市慢,民眾感受不到經濟成果。不少港人也到外地工作,前特首梁振英曾稱香港有近三十萬人在內地工作。計及海外工作的話,人數會更多。
 
社會培養了學子多年,不論土生土長,還是中途出外升學工作,也期望最終回饋、造福香港。然而,香港在產業發展和教育也缺乏遠景,遑論追求生活質素,剩下金融地產業「一支獨秀」。相反,鄰近香港的廣東城市,天天也在競爭,例如深圳就成為科創領頭羊,吸引了華為、大疆等巨頭落戶,在文創產業上也是遠遠放領香港。

我們固然不反對香港年青人外闖,但是政府培育人才的目的不就是對本地作出貢獻嗎?對此,政府必須反思香港的痼疾,在必要時不應害怕作出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以保持香港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