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四叔捐十億 可否來個全民派錢實驗?(上)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股上月底觸碰三萬點,恒基地產主席李兆基按照承諾,捐出十億元,據悉集團已經向慈善團體及學院商討。有沒有想過,可否建議四叔做一個社會實驗,邀請市民參與無條件基本收入計劃兩年?

李兆基打算10億捐款主要用在教育等慈善機構。(李兆基個人網頁截圖)

外國早有例子 香港非無先例

世界不少城市也在試行基本收入,有些是省市政府推行,例如荷蘭烏特勒支、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些是慈善組織推行,例如肯尼亞的 GiveDirectly 的現金派發。去年 6 月瑞士公投無條件基本收入方案,惟被否決。美國創投公司 Y Combinator,給加州奧克蘭 3 千位居民,無條件獲得兩千美元。

即使在香港,基本收入不是外星語言。大家會想起 2010 年政府派發 6 千元。近來的事例,是李嘉誠連續兩年派發 5 千元給新界西及離島應屆文憑試中學生。但兩者只是一次性派發,難定成效。別忘記,生果金是派錢始祖,只是金額較少,而且帶敬老含意,遠不夠賴以為生。這兩三年熱議的全民養老金,除了年齡限制,也屬基本收入。

基本收入實驗 以滅貧為實驗目標

世界討論無條件基本收入,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滅貧,二是科技取代人力後,人的生活保障。兩者的理念和實施方法有重疊,也有差異。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先行討論以滅貧為目標的基本收入計劃較有實際。

不少人認為香港社會的一大問題是貧富懸殊,工作未能使人滅貧,而富人可以透過投資累積財富,以至傳給後代,堅尼系數連年上升就是明證。現行社會福利制度提供最基本的安全網,但未能滅貧。假設有十億元善款,我們不妨思考基本收入是否回應這個問題的新方法。以下的實驗設計,參考了剛剛推行,由 Y Combinator 領導的研究。

芬蘭展開派錢實驗,探討派發基本收入能否取代現時福利政策,以及看看民眾是否願意找工作或創業。(Getty Images)

3 個實驗群組 5 千人參與 3 個指標

在香港,十億元的規模有多大?用分層隨機抽樣(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方式,按照年齡、收入、居住地區等因素邀請港人,平分兩批群眾,時間為兩年,不論長幼貧富,一批每人每月 2,500 元,另一批每人每月 5 千元,可以給約 5 千人參與,大概是荃灣象山邨的人口。此外,實驗也需包括對照組(control group),比較有基本收入和沒有基本收入群組的差別,控制外在社經環境的影響。總的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型的實驗。

我們可以用三個指標計算計劃成效,包括:一、貧窮率有沒有下降,二、收入達到基本生活開支的比例有否上升,三、參加者有沒有感到更幸福。研究人員會定期收集數據,量度研究前後變化。

貧窮人口創新高,但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左二)卻指貧窮情況大致平穩。(羅君豪攝)

全民參與 容許工作

我們要釐清基本收入計劃,是否真的惠及全民、不論貧富,還是規限中下階層人士領取。有人認為既然滅貧是目標,那麼規限中下階層人士領取較能符合原意,反正有錢人不需要額外收入。而且,這個實驗時期和總額有限,所以有規限的派發的效益會更明顯。

然而,如果實驗目標是給政府參考成效,全民參與的價值更有意義。原則上,由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計劃,比只限基層來得好。第一,可以減少對基層的標籤效應。第二,可以減少審查程序和相關行政支出(所以有異於需要資格審查的綜援)。第三,基本收入計劃通常會伴隨稅制調整。在香港,政府可以適度增加累進稅,抵銷部份中產或者富裕人士的基本收入,以及透過減低免稅額,減少社會對中高收入多領不必要收入的疑慮。

本文構想的實驗,如果要同時改動福利和稅收系統,幾近不可能。但如果政府能夠配合,政府可以負責派發款項的工作,兼且為參與者整合幾種恆常現金福利,例如綜援、生果金、書簿、學費津貼、低收入在職家庭補貼等,並以派發善款取代之。針對特定組群的支援則仍然區分和保留,例如殘疾、分娩等。更重要一點,領取者可以自由選擇工作與否。這樣就較貼近理想中的基本收入計劃。

【此為全文上篇,下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