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拒讓學者入境 受損的豈止香港聲譽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台灣學者吳叡人和吳介民原本計劃來港出席學術論壇,但是同告申請簽證失敗,以致無法來港。 面對傳媒詰難,入境處只以慣常官腔回應。然而,不論此決定是由入境處、保安局,抑或特首所下,當局均應慎思。長遠而言,對此類敏感問題含糊其辭,只會徒添社會紛爭,無助社會和諧。若政府顧慮到更長遠的國家安全立法事宜,則這種態度更不利於為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營造氣氛。

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是頂尖學術機構,香港入境處拒絕兩名研究員來港,難免令人擔心學術自由受損。(中央研究院院史網)

是次學術研討會由學聯主辦,題為「殖民香港:由英殖時期到特區年代」,其中被拒入境的吳叡人和吳介民,都是台灣頂尖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的專任研究員,他們經常就中港台政治問題發表意見,是自由派公共知識份子。「雙吳」之中,又以吳叡人較為港人所熟悉,原因不是他曾為梁振英點名批評的《香港民族論》撰文,而是他乃人類學名著《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這部本土派「聖經」的譯者。不管本土派是否真能讀通這部著作,吳叡人的確間接為本土派提供了一柄思想利器,難怪有指他被當局盯上。

《想像的共同體》是美國學者Benedict Anderson的名著,作者認為民族主義的起源是「印刷資本主義」——資本家以地方語言印刷書籍,令使用相同語言的群體得以互相理解,為構造想像出來的民族共同體奠下基礎。「想像的共同體」一詞強調民族是後天建構的產物,打破傳統的「共同祖先」迷思,因此本土派認為這套理論可以借用來切割中國與香港的「血緣」紐帶。

對於二人何以無法來港,入境處並沒有直接指出他們出席的論壇主題「敏感」,也沒有指他們發表過的政見不中聽,而只是一如既往般,玄之又玄地表示當局審理任何入境申請時,都「會根據香港法例及現行政策,考慮相關因素和情況」。不過,這種官腔難使香港大眾釋疑︰兩名驟看身家清白的學者,為何連來港出席學術論壇,也會被拒諸門外?當中真無政治審查?

基於獨特的歷史背景,香港確具情報價值,因此站在國家立場,審慎處理入境及國安事宜,也是合乎情理;但當局必須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萬勿無端增加社會不安,甚至令大眾質疑制度。假如入境者當真危害國家安全,當局便應磊落承認,向公眾說明,毋須含糊其辭,否則長此下去,當無理拒絕成為一種習慣,猶如澳門般不時拒絕記者入境,甚至與政治人物同名的尋常人入境時也遭扣查,只會令香港成為笑話。

近年不少台灣人均無法來港,當中包括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與林飛帆、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以至作家張鐵志。當局持續拒讓一些台灣政界、社運界,甚至學術界人物來港,難免招致自由派的攻訐,如認為會損及香港的自由國際都市形象,有礙學術自由;更重要的是,從客觀層面看,這樣的做法也不利於推進香港政法建設,包括動推基本法廿三條立法事宜。

台灣的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亦曾申請來港失敗,令人質疑當局的理據若何。圖為林昶佐在2016年競選時與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的合照。(黃永俊攝)

立法禁止任何叛國、分裂國家、煽動叛亂等行為,是香港的憲制責任,而參照2003年董建華政府的說法,任何人必須做出實質的嚴重犯罪行為(例如參與公眾暴亂,以圖推翻中央政府),才會被定罪,即使是煽動叛亂罪,控方也要證明在現實環境中,有人「相當可能」被煽動參與叛亂;換言之,市民不會單純因批評政府而被檢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而且唯有如此,才能令奉言論自由為圭臬的港人放心。

雖然林鄭月娥早前澄清指,暫未訂定廿三條立法時間表,但這畢竟是香港的憲制責任,政府終有一天要行動。若然入境處因某些人物曾經發表不中聽的言論,或是即將參加主題「敏感」的學術論壇,便拒批簽證,只會使社會彌漫着不信任政府的氣氛,不利於廿三條立法,變相有礙制訂維護國家安全的法例。

誠如入境處所言,當局審理入境申請時,必須依據法例和政策,而這更應是唯一的考慮,否則受影響的豈止所謂香港聲譽?箇中深意,政府必須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