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美國減稅成效欠數據支持 香港何以尚要跟隨?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美國減稅方案最終修正案近日正式獲參眾兩院通過。此方案由特朗普和共和黨大力推動,其內容被指優待富人和企業、拉大貧富差距,因而遭到民主黨和大部分經濟專家堅決反對。不過歸根究底,減稅案最荒唐之處是其理論建基於一個不切實際的假設,認為只要調整稅率便能使資金回流到美國,刺激經濟。更可笑的是,這種早已備受挑戰的經濟思想,在我們身邊卻仍有不少堅定的信奉者。

美國國會在12月20日通過稅改方案,總統特朗普和一眾共和黨議員在白宮外慶祝,特朗普女兒伊萬卡亦有出席。(路透社)

共和黨堅稱稅改構想有數據支持,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即使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根據地的芝加哥大學也對減稅案極為負面,其42份調查中只有一份認同方案真的能顯着刺激經濟。智庫組織稅務政策中心(TPC)的估計則指出美國GDP將在2020年後略為增長,但隨後在2025年後GDP卻大幅下降,比稅改之前更低。

特朗普政府整個減稅政策建基一個相當簡單卻經不起考驗的假設——減稅真的可以令美國在國外的資金回流本土,從而改善本地經濟,增加就業率和工資。這個想法無視其餘一切營商發展環境因素,把稅率抬高為投資最重要、甚至是唯一考慮因素。此理論成立必須假設全球所有地區的經濟結構和景況都極為相似。假如此說成立,那全球各地的資金想必一窩蜂地湧入那些低稅的避稅天堂;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影響投資回報的因素實際上有很多,當中最為重要的要數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前景。中國內地的企業稅率也不低(2008年前外資企業的平均稅率更高達33%,後來才減至25%),但卻有大量資金一直湧進內地進行投資,外商直接投資數據(FDI)顯示2016年共有1,200多億美元的外地投資。從國際投資市場的往績可以看出,地區的政治穩定、市場潛力、是否有相關技術與勞動力等因素更影響投資者如何選擇投資地。即使單純就交稅而言,世銀的報告也指出企業除了稅率外,也相當注重稅制是否簡明以及相關政策是否歧視外資等因素,可見除了稅率外尚有很多因素影響投資者的選擇。

美國國會通過稅改,但多個民調顯示公眾對此沒好感,或成為民主黨能在明年國會中期選舉後翻身的分水嶺。

面對眾多不利證據,共和黨卻仍要誇大減稅方案的功效,其真正原因眾說紛紜。有外國評論家指這可能是政治決定以爭取選票,又或是包括特朗普在內的共和黨議員獲得個人利益的方法,我們在此可以先作觀望。減稅並非發展經濟的唯一辦法,有些地區的稅率更不減反升,以增加收入補貼社會開支、拉近貧富差距。新加坡就於2015年就宣布向高收入人士加稅;韓國最近亦宣布了對富人、大企業等加稅;在香港,就連首富李嘉誠也是增加利得稅的支持者。

雖然「減稅刺激經濟」的成效飽受質疑,但這種經濟思想在香港政府中卻仍然吃香。特首林鄭於10月發表其首份施政報告時,又似曾相識地提出了為200萬利潤以下的中小企減稅,意圖改善營商環境。然而,要真正改善營商環境或民生,政府要做的並不應止於此。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已提出相關利得稅兩級制、扣減科研開支稅等方案,銳意在稅制方面進行改革。(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滴漏效應如滴水車薪 美國稅改香港不一定要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