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巴工運.觀點】社會應團結起來 爭取工人權益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日九巴公布車長薪金優化方案,美其名底薪加三成,其實只是將原應屬於車長的獎勵金歸還車長。因不滿資方提出的獎金拼入薪資調整方案,由車長葉蔚琳在短短幾日內組織並發起的「月薪車長大聯盟」,在上周六晚(2月24日)八點發起工業行動,但反應寥寥。雖然葉蔚琳等一波多折地與九巴高層取得會面並獲得正面回應,宣布暫停所有工業行動,但回顧是次工潮,期間並沒有得到足夠車長的支持,也不乏市民的冷嘲熱諷。工權不只是九巴的問題,香港勞工被壓榨的問題嚴重,需工人及市民團結起來,共同爭取應有權益。

葉蔚琳宣布,一眾車長會在車廠留守至凌晨二時。(李澤彤攝)

《香港01》曾報道,九巴的「優化」薪金發放制度實為「數字遊戲」,所謂加薪,只是將現時按表現發放的獎金如安全獎歸入底薪,其實與調整前並無不同。消息傳開後,不少車長擔憂公司會否縮減超時工時,令薪金得不償失,反映補水已成工資主要部分,底薪仍然不足餬口。政府統計處2017年第三季度的數據指,本港職業司機工資中位數為16,707元,九巴這變相方案只是令起薪點「看上去」較為逼近中位數。

「默默工作、人人為己」成主流道德

固然,參與工運與否是自由選擇,沒有參與工運的九巴司機或有不同意見、或為保生計,實在無可厚非。敢於走出來與不公義抗爭的司機,雖為少數,市民應予以理解。然而事件發酵至今,可以看到市民中不乏冷嘲熱諷者,論調包括「我支持罷工,但是不要影響我的正常生活」、「希望司機放棄自私,用其他方法爭取加薪」、「辭工吖笨」。

九巴司機中也有持不同意見者。比如九巴狀元車長大肆抨擊大埔車禍後發起工運,是發「死人財」;有不參與工運行動的車長表示,只是想默默按照公司章程做事,不想將事情「搞大」。

月薪車長大聯盟發起人葉蔚琳(中)宣布留守九巴車廠,要求九巴與其工會會面。(李澤彤攝)

工運是工人的抗爭手段之一,是在其他合理途徑無法滿足勞工訴求的情況下採取的工業行動。「月薪車長大聯盟」選擇在星期六晚上八點工運,顧及乘客利益,盡量減輕市民出行受阻。香港既承認及保障工運的權利,社會應有包容之度,而不是以「影響日常」為由,阻止他人表達權利。另外,大埔車禍與車長爭取權益是兩碼事。車禍原因、賠付責任自有司法程序處理,而巴士司機爭取加薪酬、減工時已是恆久之舉,惟政府、僱主在相關問題上遲遲難有進展,改變舉步維艱。

大埔車禍只是一個因由,將不為公眾留意的巴士制度問題擺上枱面,但多年來巴士司機的苦況是日積月累。事故背後的制度問題若得不到解決,只會令發生車禍的風險有增無減。而在勞資問題上,政府固然有引導及保障責任,但更大的問題是由資方造成。民眾應該將矛頭對準始作俑者,而不是指摘被不公義所困的勞工。

普羅市民和基層勞工 都面臨惡劣的勞資關係

觀乎政府統計處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數據,撇除外傭的就業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7,200元。香港過半打工仔所面對的處境,和巴士司機相差無幾,甚至更差。

碼頭工潮歷時40天結束,有指勞方欠缺集體談判權,故與資方談判時欠缺議價籌碼。(getty image)

基於職業性質和消費方式劃分的中產、打工仔和基層,在勞方和資方的關係中,都處於類似處境,即為大資本打工,而面對大資本的剝削,難以獨力抗衡。在香港,因為制度問題,勞工的力量尤其薄弱。專注於勞工法例的香港大學教授Rick Glofcheski曾指出,過往數十年,香港存在對勞動法律改革的制度性抗拒,工會力量薄弱,立法會內權力失衡,導致勞工權益保障體系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若公眾認為自己是勞方,那麼標準工時、合理工資、集體談判權、罷工權都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公眾若一方面配合政府「去政治化」,一方面順應社會鼓吹的「經濟化」,就是將自己合流其中,從而失去對這城、對生活的自主把握。

公眾應了解,葉蔚琳等人並非單純為自己爭取權益,而是為同業爭取權益,進一步說,將他們的精神放在全港,乃是小市民與大資本之間的恆久艱難抗爭,他們被剝削的困境,也是當今香港打工仔的縮影。

壓榨勞工問題嚴重 需團結抵抗資方

這次九巴司機工潮,車長葉蔚琳幾乎成了這次工運的唯一代名詞,因她沒有要求任何工會介入,以工運素人身份發起工運爭取權益。聚光燈落在她身上,反映的問題也是動員力量不足。從九巴上星期發布方案,到工人發起工運,到與九巴代表談判,短短數日經歷翻手之變,葉蔚琳認為有所成果,但也表示她想歇息。

葉蔚琳等待與九巴代表會面。(李澤彤攝)

香港過往並不是沒有具規模及成功的工潮案例,2007年紥鐵工人36日工潮、2013年碼頭工人40日罷工,到最近的海麗外判清潔工人爭取權益,對比這幾個不同時期的工潮運動,其成功因素,都離不開工會或團體的組織,以及市民和公眾的支持,甚至在傳統工會資源偏弱的情況下,能獲得社會支持和廣泛捐款,令工人不至於因為罷工而彈盡糧絕,民間支援成為工潮的強大後盾。

港人工作時間長,但標準工時立法遙遙無期。(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另外,在團結工人的問題上,應留意工會之間的分歧和鬥爭會分散工運力量。當然,工會之間在具體利益、管理模式和政治立場差距甚大,難以「和稀泥」勸喻工會放下歧見,通力合作,抵抗資方。然而工會管理層必須僅記爭取目標,絕不能傾斜於政府和資方,出賣勞工權益。

在勞資關係複雜、勞資力量懸殊的香港,要贏得小市民對大財團的不可能勝利,除了靠工人自身的團結,更需要連接社運團體和公眾支持,而香港正正有不少成功的工潮案例,何不繼續將其發揚光大?

長遠來看,資方和政府不能只在嚴重事故發生後才痛定思痛,市民也不應漠視工人權益。勞方應團結起來,維護自身權益,捍衛勞方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