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觀點】輿情「嫉妒」綜援戶、支持派錢 只因政府令人絕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今年度財政預算案經已出爐一星期,社會對其內容大感不滿,批評政府不派錢的聲音依然不絕,更甚者,有輿論將不滿情緒轉移至綜援戶可獲額外兩個月津貼,認為政府偏袒,使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特意為此撰寫千字文解話。論者拿自身與朝不保夕的綜援戶作比較,顯然是社會的悲哀,也透視出政府失職。不過,這並不代表政府理應派錢博「加分」,須知道輿論支持派錢,其實是他們對政府感到絕望。

羅致光指出,關愛基金的角色是補漏拾遺,政府正研究擴大「N無」範圍。(資料圖片)

每逢有關於「綜援」或「新移民」的政策一出,便會有網民拿出十年前一家九口新移民蝸居公屋的報道,然後隨意配上「適時」的字句,以示不滿政府「又向」新移民綜援戶派福利。這次財政預算案公布綜援戶可獲額外兩個月津貼,好事之徒自然不甘後人,製圖胡亂標示綜援戶可得的資助金額,更指「拎綜援好過返工」。流言可畏,畢竟沒有多少人會特意查證現行的綜援金額與申請資格若何,因此,羅致光撰文釋除大眾對於綜援制度的誤解,實為可取。

事實勝於雄辯 綜援制度不養懶人

須知道綜援個案分為「年老」、「永久殘疾」、「健康欠佳」、「單親」、「低入收」、「失業」與「其他」七大類,市民擔心綜援「養懶人」,大概是針對「失業」一項而言;然而,隨着政府於2003年推行「自力更生支援計劃」深化措施,協助介乎15至59歲、身體健全的綜援申請人尋找工作,失業綜援個案百分比一直下降,由2004年的15.3%跌至2014年的7.4%,而低收入綜援個案在2014年亦只佔整體的3%。由此可見,所謂「綜援制度養懶人」的說法,並不成立。

更甚者,綜援的金額不過能為低下階層生活帶來基本保障,參考社會福利署提供的設例,一對無業夫婦連同在學子女,每月所得亦不過大約12,000元,試問拿綜援是否真的優於上班?

資料來源︰社會福利署《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極端排外者經常批評新移民加重福利制度負荷,但按政府數據,在2014年,居港少於七年的綜援受助人數不過為19,127人,佔全體受助人5%,其中失業個案又只佔這19萬人中的10.8%。事實勝於雄辯,極端排外者動輒拿新移民作攻擊對象,發洩怒氣,但其立論在數據面前顯得不值一哂。論者大可以批評現行的單程證制度令香港在制訂人口政策時失去主導權,但這是移民制度出現了問題,不能因之而攻擊福利制度。

綜援加額發放,無疑能解貧窮戶一時之痛,卻非長遠之計,是以不能因之而稱許財政預算能對症下藥。另一方面,預算案宣布退稅與免差餉,堪稱「還富於富」,中產及以上階層最為受惠。結果,不少「貧窮以上,中產以下」的市民大感遭受忽略,於是狠批政府不派錢,無法做到真正的「雨露均霑」,就連曾鈺成也連日在報章專欄中鼓勵政府派錢,甚至謂要反駁反對派錢者的「四大謬論」。

【派錢4000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2月28日發表財政預算案,以「關愛共享」為主題。由於對上年度財政盈餘高達1,380億元,外界極度關注政府如何「還富於民」。初時陳茂波拒絕「一刀切」派錢,表示要在短期和長期措施之中取得平衡。(政府新聞處圖片)

分配財富是政府責任 全民派錢實為失職

然而,《香港01》已經多番強調,政府的存在價值之一在於重新分配社會各階層的財富,損有餘而補不足,具體方法包括運用公帑,設法提高基層收入、降低生活成本、改革教育制度等;「一視同仁」地向全港市民派錢,恰恰反映政府失職,沒有善用稅收所得,此舉只能使市民享一時之快,無助於解決香港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支持派錢者的最主要論述,是認定政府不會善用盈餘,因此與其任由庫房水浸,不如派錢了事,至少市民能自行決定如何運用這筆天降橫財。雖然《香港01》一向對派錢未敢苟同,但對於這種論述,也不得不大表同情,因為這表示市民對政府感到萬分絕望。

儘管如此,在派錢與否一事上,市民要考慮的依舊只有一個本質問題,也就是政府的責任與存在意義到底何在。曾鈺成指,「現在的問題,不是政府的錢應拿來派抑或用來增加服務,而是政府不用的錢,應全數存入庫房,抑或拿一部分出來還給市民」,這絕對是一種轉移焦點的說法,因為由始至終,問題依舊是政府應該如何用錢,假如增加服務、存入庫房和派錢是三大選項,當中便只有「增加服務」是合理的做法,我們不能退而求其次,否則等同縱容政府懶政。

派錢無疑能博取一時掌聲,但那只能起興奮劑的作用,僅得短暫效果,興奮過後仍終歸於虛無,無法解決各階層面對的困境。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原本反對派錢的人,在看過今年度的財政預算後,也改為支持派錢,可見政府是如何令人絕望。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緊記,做好財富再分配是世上任何一個政府的基本責任,以至存在意義,若果一個政府連這點也做不好,只能藉派錢堵塞人口,根本沒資格談民望、談人心,什麼「官到無求膽自高」、「守業是學問,花錢是藝術」,亦不過是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