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傳韓正四點「指示精神」 林鄭月娥須聽懂做好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在川港合作會議首次會議發表講話,借「分享最近中央領導同志在談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港珠澳大橋建設等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事項時所強調的一些指示精神」,談到了中共十九大後治港策略的主旋律。張曉明是個高執行能力的技術官員,他當然會明白「頂頭上司」的政治理念、政策取向。關鍵是,我們的特首林鄭月娥,有沒有聽明白當中的意思,做出真正符合中央期望、也是合乎香港社會福祉的決策。

王志民、林鄭月娥、彭清華和張曉明(左起)出席川港高層會晤暨川港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港澳辦圖片)

這次川港合作會議,本質上確是非常香港的——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加三任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張曉明、王志民(中央治港事務的前線一把手)共聚一堂;所談的主要內容,也是非常香港的——香港與內地政府部門可以怎樣推進事務合作。當然,張曉明的談話的重要性,已凌駕於一切之上,因為他是來「傳旨」的。

傳誰的旨?按大陸的政治邏輯而言,張曉明能接觸的中央常委,也就是他口中的「中央領導同志」,大概只可能是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新任組長,韓正。所以,已有傳媒直接把張曉明所說的四點內容,稱作「韓四點」了。

「韓四點」雖然還是強調中央的底線思維,要求相關官員把握好中央全面管治權,與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的有機結合,但更為強調的是合作與共融、尊重與理解,處處滲透出「大和解」的主旋律。《香港01》早在張德江訪港開始,已然判定北京對港將會摒棄鬥爭為綱的行事作風,在習近平治下將會充分展現應硬則硬,應軟則軟的作風。事實上,「韓四點」沒有放鬆對底線思維的堅持,這就是應硬則硬的地方,但對於中港融和合作的進程如何推進,則要求要充分尊重特區政府及特區民意,這就是應軟則軟的地方。

有人指,這份講話的內容非常不「張曉明」;事實上,這更能突顯中央主事官員在治港思維上的根本改變。張曉明素來就是個擅於執行指令的人,他個性就是如此,他說什麼話,很大程度上是反映了他背後的上級官員在想什麼。也就說,張曉明沒有改變本性,變的只是上司而已。

韓正(資料圖片)

中共官場講頂層設計,對下級官員要求看齊意識。張曉明過往的頂頭上司是張德江,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大的五年間,一是尊重政治倫理,二是未能確立完全的管治威信,對同時「入常」的張德江,還是充分尊重,不太過問他主管的香港事務。張德江較強硬的管治風格,在那五年間可謂充分展現在張曉明身上,加上張曉明作為技術官僚,在政治操作上較常僵化地理解頂層意旨,更是無限放大中共黨內較不主流的激進鬥爭思維。「更難得」的是,他在香港與前特首梁振英一唱一和,嚴重撕裂了香港社會,令香港在政治折騰與內耗中,虛渡了寶貴的五年。如此「強硬」、「倔強」、「好鬥」的張曉明,都知道在十九大的新常態下,要說大和解了,講起「要注意用港澳社會容易認同和接受的方式、語言做好中央有關政策舉措的宣介工作,以取得最佳社會政治效果」了,在在說明他的頂頭上司在工作指示上,給予他多麼清晰明白的訓示。

韓四點既是對張曉明的訓示,也是對香港的指引。作為首份十九大管治班子對治港政策的清晰說明、韓正治港理念的首份官方紀錄(相關講話全文已上載至港澳辦的官方網頁),其昭告的主旋律大概是「堅持底線,但摒棄無謂鬥爭;重視溝通,更重視改善民生」。張曉明無疑是充分明白這一點的,在往後他若能以此為工作信念,真正做到他在講話中提及的恪盡職守,那麼這個執行韓正指示的張曉明,對香港社會而言或是個不錯的港澳辦主任。但更為重要的是,特首林鄭月娥,是否真的具備張曉明所說的政治自覺和戰略眼光,充分理解韓四點,才是對香港社會福祉至為重要的。

韓四點的說法已至為清晰:「內地出台的有關港澳的政策措施,不僅要有利於促進港澳經濟發展,而且要有利於促進港澳民生改善,不僅要有利於港澳工商界投資興業,而且要有利於增進普通港澳市民的福祉,特别是有利於年輕人拓展發展空間」,簡言之,就是香港的經濟發展雖然取得成就,但未能惠及普羅市民,青年問題仍然未得到妥善解決。

報道指,過往6年至少有6宗土地改劃申請有潛力成公私合營發展項目。(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對北京的主事官員而言,給香港的指示大概只能「到此為止」,着實不能再多,否則就可能影響及於高度自治。但港府官員有沒有充分聽懂,這是令人質疑的。以近來的土地大辯論為例,政府有意為市民解決水深火熱住房問題,銳意開拓土地資源,本是值得嘉許的。但實際執行的時候,粉嶺高球場不敢踫,地產商過份囤積的農地儲備不敢踫,事涉新界鄉紳的棕地、丁權也不敢踫,甚至與部分站在地產商幕前的民間智庫一唱一和,要為地產商發展私人農地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把紓解民困的大計,變成發展商瓜分過份利益的盛宴,這樣的做法,可能符合韓四點的要求嗎?

當然,就算林鄭月娥沒有聽懂,北京大概不會將撤下董建華般貿然易帥;但像張曉明與梁振英般的明升暗降,難道還不足以令林鄭明白,如果要爭取連任,就不可能再在土地房屋等民生議題上和稀泥了嗎?前車足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