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撤楊偉雄 香港的創科路怎樣走下去?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的創科路該如何走去,參與「指路」的人愈來愈高級,甚至連國家主席習近平也非比尋常地作了「批示」。反觀,真正負責香港創科政策的楊偉雄,卻一直如處霧夢之中,除了蹉跎歲月,還是蹉跎歲月。特首林鄭月娥一再明示暗示,香港已到不得不變的發展階段,只有變革社會才有出路。但變革必先除弊,若然創科局的一把手始終由不知創科為何物的楊偉雄執掌,那香港定然難在這領域有任何成功機會。

楊偉雄表示,資金過河是本地科學家、港府與中央共同合作促成。(資料圖片)

官方《人民日報》昨日發表題為〈香港創新科技發展大有可為〉的評論文章,直指香港的創科發展,比起一日千里的深圳,是「不溫不火」。文章同時提及,「一方面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本地GDP的1%,創新科技研究『缺糧少彈』;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轉化缺乏工業體系支撐,創新科技產業『土壤貧瘠』」直截了當地指出香港科研發展欠缺公私資金支援,與及產研脫離的致命弱點。

但香港還是具備十足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文章所說的人才優勢:「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2005年以來已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各類獎項達28個,人才不可謂不豐富。」這一點也是習近平在批示中所刻意強調的:「香港擁有較雄厚的科技基礎,擁有眾多愛國愛港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這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

+5

那麼,人才濟濟的香港,為何在創科方面的「千日一里」?相對於上述人才優勢,文章作者在談論香港的政策努力時,明顯見得蒼白無力:「政策方面,特區政府將創新科技發展列為施政重點,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組建創新、科技發展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立下本屆政府任內將研發投入提高至佔GDP1.5%的目標,甚至加入人才搶奪戰、推出科技人才引進『特快專線』,工作不可謂不有力」,說到底,就是始終說不出香港政府到底做了什麼實質工作。

誰毀了香港的創科發展,令我們無法充份發揮兩制優勢、人才優勢、國際化優勢?又是誰令我們長年深陷政策劣勢、市場劣勢、產業劣勢,動彈不得?在創科局未成立時,官員或建制議員不時會將責任推卸至民主派「阻住地球轉」,妨礙成立創科局,令香港科研發展無法推進。事實證明,在創科局設立後的數年來,香港還是在相關領域上毫無寸進,那麼,要問責當然要找問責局長了。

創科局長楊偉雄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時否認林鄭親自領軍發展創科,是架空創科局。(資料圖片)

楊偉雄在領導創科發展方面欠缺能力,已是人所共知,甚至多次被科企巨頭公開指摘。在去年的「《跑贏智能時代》白皮書發布會」上,騰訊主席馬化騰就曾以說笑話的口脗「敬誡」楊偉雄,要求他要做到有效引入科技人才,否則就須問責。議會之內,楊偉雄的不務正業,甚至時而缺席會議,更是經常遭受議員批評。

楊偉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能力認清香港的機遇與挑戰,也不知要把香港的科技發展帶到什麼方向。他昨(16日)早出席港台節目時,仍然只知重彈一貫老調,不但未能準確認識習近平批示的意義,完全沒有為現時遇上的發展困難提供任何解決方案,更試圖把「資金過河」引為自身的功績之一:「該政策的促成,是由本地科學家、港府及中央等各方面合作共同促成」——創科局成立將近 3 載,香港的科研資金還是嚴重缺乏,專家多已不再指望港府,直接上書中央。不論是科學家的絕望,習近平的批示,傳媒的批評,均正正突顯創科局的政策無能。這有什麼好值得港府官員自豪的?

早前林鄭出席一個創科論壇時亦指,政府有「八大方法」推動創科,但實際仍只是提出加大資源投入、增建科研基建設施等老調重彈的硬件支援。(資料圖片)

近年來從政者,有不少會為自己欠缺改革的視野和能力,尋找各種匪夷所思的理由,甚至把改革無法推進的責任算在民意阻撓的頭上。愈是亟須改革的社會,愈是不能容忍這種欠缺魄力與能力的「領袖」尸位素餐。若然縱容他們空佔高位而無所事事,最終只會令社會一再喪失各種寶貴機遇,令大眾蒙受龐大的不必要損失。香港要發展成智慧型城市,要在創科的研究與產研兩方面急起直追,不能永遠倚賴來自國內的支持。但要奮起自強,林鄭點兵遣將卻馬虎不得,先從撤換楊偉雄做起,相信是最合乎社會期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