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港人創作、兩岸合製、日本播放 本地畫家有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實驗品家族》是由香港畫師Yanai創作的漫畫,由台灣「日更COMICS」出版,並與內地動畫製作公司「大火鳥動畫」合作製成動畫,現正在日本電視台及內地網路播放。香港漫畫曾經風靡一時,1970至90年代製作了不少為人熟知的作品,如《龍虎門》、《中華英雄》、《古惑仔》等。但90年代後港漫息微,至今日不少有志於創作的畫師只能遠赴台灣、內地找尋出路。近年香港經常強調要推動創意產業,漫畫產業又是否能復興?

正在日本播放的動畫《實驗品家庭(族)》改編自香港漫畫家Yanai的同名漫畫。(動畫官方圖片)

現正在日本播放的《實驗品家庭(族)》(動畫官方網站),講述五兄弟姐妹,當中四位被瘋狂科學家父母進行過人體改造,只有么弟是正常人類。故事講述科學家父母因人體實驗被捕,五兄弟姐妹得融入正常人的日常生活的故事。雖然動畫在日本播放,但如果細心留意,便會發故事舞台就在香港人熟知的南丫島(將南丫島90度扭轉橫臥之虛構離島),作品中亦出現了離島特色的樓房,以及「飲茶」等香港元素。事實上,動畫原作漫畫的作者,正是一位香港人。

+7

然而諷刺的是,這部由香港人創作、內容亦充滿了香港元素的動畫,偏偏在香港卻未有渠道觀看(2000年代金庸名著《神鵰俠侶》被改製成動漫,無線電影與日本動畫公司合作,香港尚且有播放)。香港其實並不是沒有動漫版塊的人才,例如香港漫畫家陳某的《火鳳燎原》在大陸、台灣、日本大受歡迎。雖然有此類人才,但香港明顯欠缺平台讓創作者謀生,正如《實驗品家族》亦只能到台灣出版。試問連本土的創作人都欠缺支持,香港又如何發展創意產業?

+2

動漫產業值得發展?

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s)、電子遊戲(game)三種產業有緊密關係,故此常將之總稱為「ACG」產業。日本一直獨執動漫業牛耳,其國內產值亦甚為驚人。按日本動畫協會的報告,單是動畫產業2016年在日本的狹義市場(相關公司的營業額)已達2,301億日圓(約20億美元),廣義市場(以用家所付出計算)則為2萬億日圓(約180億美元)。就論市場規模,動漫絕對可算是值得發展的產業。

《實驗品家族》除了負責配音的聲優是日本人外,製作組幾乎清一色都是華人,可見大中華圈已具備成熟技術自行製作動畫。事實上,由於動畫業需求大量勞動力,但日本國內工資高,故此動漫製作成本一直上升。為了節省成本,不少低預算的日本動畫開始將部分工序陸續外判到大陸、韓國和台灣。也許很多香港人對內地動畫的認知尚停留於《喜羊羊》這類作品,但其實通過參與動畫製作過程,內地動畫業已吸收了不少日本技術、風格和元素。

除了從日本輸入外,近年內地亦開始大力發展自己的動波產業。2017年內地動漫產業亦已達1,500億人民幣(約23.4億美元),近年更積極反攻日本市場。2017年內地開發的遊戲《碧藍航線》、《陰陽師》等便成功打入日本手機遊戲市場,引起一陣狂熱。中國製造的《實驗品家族》成功打入日本動漫市場,可算是成功的一步。

+1

《實驗品家族》證明香港本地創作的漫畫「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本地卻欠缺足夠的配套,結果「肥水只能流於別人田」。香港反而不能善用本地創作者的力量,這點的確非常值得反思。香港動漫業發展過去很大程度受制於本地出版業息微,以及製作成本上升過急(勞力密集)。通過與台灣、內地合作的方式可能提供了復興香港動漫畫製作的一個方向——利用香港創意,配合內地勞動力,通過大灣區合作發展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