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大白象 街頭表演或成西九文化區新出路?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月底(5月24日),油尖旺區議會通過旺角行人專用區「殺街」的議案,不少希望保留行人專用區的人士都擔心,此舉會進一步扼殺香港的街頭表演空間。另一方面,有支持殺街者認為西九文化區或可成另一出路;然而,西九文化區一直面對人流不足的問題。如今西九第一批設施即將全面落成,實有必要檢視及解決西九文化藝術區所面對的問題,以達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的文化區的願景。

大型活動成功帶動人流 惟日常人流仍然不足

西九文化藝術區曾舉辨多個大型活動,成功吸引公眾入場支持。2013年西九文化區所舉行的巨型充氣展覽,在六個星期內,共有15萬人次入場參觀;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苗圃公園舉行了為期13日的「自由約」活動,有大概54,000人次入場;2017年在苗圃公園舉辨「Road to Ultra」全球戶外電子音樂節,成功吸引大量人次進場。以上例子反映西九文化區所舉辨的活動,絕對有吸引香港市民進場的能力。然而,當缺少這類大型活動的時候,人流便大為減少。曾有「自由約」的表演者表示,沒有活動的時候是不會考慮到場。

西九文化藝術區耗資216億建成,目標是成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的文化區,但是目前人流只在舉行大型活動的時候聚集,要實現此目標可謂天方夜譚。因此,政府除了要繼續舉辦上述大型活動,更要嘗試提升市民日常進場的動機。

+1

增加宣傳區內設施 提供更多類型活動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在2010年所作的街頭調查,在56%受訪者認為西九與他們有關,但絕大多數原因是因為他們認為西九文化藝術區花費了大量公帑,又或是因為項目製造了就業機會,總之就是經濟因素大於文化因素。西九文化管理局要嘗試改變市民對西九文化區的印象,須推廣文化區內的公共空間,令市民更認識西九文化區的設施。

觀乎西九文化區現時所舉辦的活動,有部分價格高昂,題材亦大多圍繞音樂、舞蹈、粵劇,此類活動對基層市民未必有吸引力,管理局可以在平日舉辦價格較低廉並帶有香港特色的活動,其中一例為墟市。外國各地都有類似墟市的跳蚤市場,並成為當地地標,吸引當地居民及遊客。深水埗區議會推動的地區墟市政策證明,只要建立一套可行的營運規則和安全標準,墟市是絕對可行,相關的噪音、安全問題是可以解決。管理局應好好把握西九文化區的地方,讓不同社會階層的市民都能參與其中,並藉此宣揚香港特色文化。

街頭擺賣曾經是香港的一個特色。(歐嘉樂攝)

宜放寬對街頭表演的規管

根據《西九文化區(公眾休憩用地)街頭表演指引》,文化區內的街頭表演者必須先申請「街頭表演許何證」。申請者需要最少演示其項目或表演至少五分鐘,有效證為期一年。另外,表演者在表演的時候亦要遵守相關指引,如在同一位置最多只可演出兩小時,演出完畢後,須相隔至少四小時才可以在同一位置再表演。管理局欲借發牌制度和相關指引管理街頭表演者,但同時令不少表演者卻步。

現階段西九龍文化區人流不足,需要更多的誘因使市民前往,高質素的街頭表演正是其中一個因素;事實上,不少著名的街頭表演者都有固定的捧場客,有人更會專誠追蹤。故此,管理局宜先放寬對街頭表演者的規管,譬如現時申請街頭表演許可證需支付港幣100元,此措施增加表演者的成本,相對之下,他們大可選擇尖沙咀、旺角等免費地方作表演,減低西九文化區的吸引力。另外,管理局亦應先放寬表演時間的限制,減少表演者須按時轉換地方表演的麻煩,吸引表演者前往作表演。有質素的街頭表演絕對可以吸引市民到西九文化區欣賞,帶動人流。

各式各樣的街頭表演,不少市民停下欣賞及拍攝。(歐嘉樂攝)

西九文化區動用過百億公帑興建,卻一直面對人流不足的問題。政府和管理局必須進行檢討,或許可以嘗試提供更多元化的日常節目,以及放寬街頭表演規限,吸引市民進場,帶動區內人流。否則,西九文化區要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的文化區的願景,只會永遠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