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輪候服務時間最長平均可達三年 政府須提供長遠支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認知障礙症(腦退化症)(Dementia)雖主要出現在老年人口,但並非衰老的正常過程。它會令患者的記憶、思考及行為能力衰退,阿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是其最常見的病症之一。近年政府數字顯示,香港有估計5至8%的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而按本地學者研究估計,2039年數字將升至11%。認知障礙症將成公眾健康不容忽視的威脅,惟政府現時支援政策仍須改進,有待長遠規劃。

認知障礙症成全球憂慮 潛在威脅不容小覷

認知障礙症是一種綜合症,影響記憶、思考、定向、理解、計算、學習、語言及判斷力。該症體徵和症狀可分三階段,逐步發病,早期徵狀包括健忘、在熟悉的地方迷路等,容易受到忽視。據世衛資料顯示,全世界約有5000萬認知障礙物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1,000萬,即每3秒便有一宗確診個案。認知障礙症是長者殘疾及依賴他人的主要原因之一,故疾病不但影響患者,對照顧者及家庭亦造成巨大壓力。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有關認知障礙症指引。(世衛網頁)

香港亦有不少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且情況有愈加嚴重的可能。在2015/16年度,醫管局精神科專科接受護理服務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約12,000名。按醫管局2017年估計,全港約有5%至8%長者患病,80歲以上的患病率則估計達20%至30%。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醫學院)余浩欣博士等學者曾研究,推測2039年數字將達11%或333,000人,較2009年人數(103,000人)增逾223%。香港社會老化情況嚴重,相信患者人數確將會有一定增幅。

政府態度保守 先導計劃杯水車薪

現時政府有相關方面支援,但仍有很大改善空間。醫管局提供相應住院、門診、日間復康訓練、社區支援等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署亦透過受資助安老院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及長者中心提供支援服務,包括住宿照顧、日間護理、社區照顧及照顧者支援服務等。

但是,現有服務不足以應付日增的社會需求。2015年數據顯示,醫管局老人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1星期,而按2016年數據顯示,入住津助/合約安老院舍及獲受資助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提供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是36個月及10個月。

賽馬會耆智園為腦退化症患者提供住宿與日間服務,包括不同種類的認知訓練。(陳嘉元攝)

為了回應社會訴求,2017年政府推出為期兩年的「智友醫社同行」長者認知障礙症社區支援服務先導計劃,由新界東、新界西、九龍東及港島東4個醫管局轄下區網,及16間位於沙田、大埔、將軍澳、觀塘、東區、灣仔、屯門及元朗區非政府機構的轄下長者地區中心,合作提升有關認知障礙症的服務,增強對患者及照顧者的社區支援。

但是,患者需要的並非短短兩年的服務提升。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顯示,長者人口已佔總人口16%,預計到2041年將佔逾30%。而長者為認知障礙症的高危人群,發病率不低,而且成因未明,人人皆有機會患病,對香港社會長遠而言是個不容忽視的公眾健康危機。更重要的是,認知障礙症護理專家及社工Freek Gillissen表示,患者需要的是熟悉、友善的生活環境,盡可能保持活躍的社區生活,待病情惡化才安排其入住院舍接受全面照顧,才是最好的治療。

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莫俊強醫生指出,「智友醫社同行計劃」至今已有百多名長者受惠。(王潔恩攝)

本地認知不足 政府須學習他國

現時香港有關教育仍未見普及。東華三院曾於2015年訪問逾千名長者,發現有超過60%受訪者對認知障礙症認識不足;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在2013年亦有進行「在職人士對長者腦健康的認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受訪者對認知障礙症有錯誤認識。對疾病認識不足,除了有很大機會延誤診症(因初期病徵並不明顯),更無法建立正面樂觀的態度面對患者,加劇患者病情及令照顧者壓力。

東華三院曾於2015年訪問逾千名長者,發現有超過60%受訪者對認知障礙症認識不足。(東華三院網頁截圖)
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在2013年亦有進行「在職人士對長者腦健康的認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過半受訪者對認知障礙症有錯誤認識。(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網頁截圖)

英格蘭、日本、荷蘭等地已有進取策略面對認知障礙症,例如荷蘭當局在2013年推出為期八年、名為「Deltaplan Dementia」的計劃,投放8,500萬歐元以尋求應對方法;此外,政府亦與阿兹海默症協會發起「認知障礙症友善社會」運動,推動全民認知普及,建立友善社會,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香港政府實應參考外國先例,推進有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