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解決中港矛盾 雙向溝通是關鍵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訪港,這個級別的領導人到訪,各界是否有機會直接向其表達港人的關注和憂慮當然重要。不過,任何有效的溝通都是雙向的。我們既要勇於向中央表達意見,也要放下成見,力求了解內地發展的真貌,以及北京的管治作風與思維。目前中港之間存在的問題多是出於誤解,小部分是來自基本矛盾,衝突還是比較罕有。在相互理解和彼此認識的基礎上,誤解才會慢慢消散,矛盾和衝突也會得到紓緩甚至有望解決。

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將於下周訪港。(路透社)

香港是自由社會,傳統媒體和網絡每天都有大量關於內地的資訊,可在這些林林總總的資訊之中,卻多是關於內地的負面新聞。任何社會,都不可能只有負面,而無正面。所以,大多數香港人對內地的了解或許不至於遠離現實,但容易流於偏頗和不夠全面。換言之,雖然回歸近20年,香港人其實沒有充分了解內地,年輕人對內地的誤解更非常普遍。這樣說或許一些人不愛聽,但實事求是乃媒體的基本責任。不假思索地將問題歸咎於所謂中港矛盾,無助於解決實際問題。

視內地為「他者」無助解決問題

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對內地不了解,與特區政府的一些錯誤政策有很大關係,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教育政策——把中國歷史從必修科中剔出。中史被教育局剔出必修科已十多年(自2000年始),造成的惡果正逐漸浮現。現在香港這一代想要與內地作切割的年輕人,很多對中國的歷史,連起碼的認識也沒有。國族認同靠歷史傳承來延續,而在香港,傳承被特區政府強硬切斷,種下「孤立主義」和「香港中心主義」的禍根。

狹隘的本土主義會把香港人漸漸帶入「香港中心主義」,讓香港人忘記中港格局和全球格局,而把香港當作「孤島」看待。所謂「香港中心主義」,就是把內地視為「他者」,採取二元對立的態度,肯定所有「我者」的所作所為,而否定所有「他者」的所作所為——這顯然有失公允,亦對解決雙方的矛盾沒有積極的作用。

了解國情和國策的好機會

內地過去30年創造了西方社會用300年發展的經濟奇蹟。同時,也肯定累積了西方社會300年來的問題。這些問題正漸漸浮現出來,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只要依循正確的方法,這些問題都能妥善解決。香港過去不也有嚴重的貪腐問題嗎?後來廉政公署成立,香港逐步變成一個法治和廉潔的社會。所以,香港人應該非常理解,只要給予時間,問題終能解決。

回歸以來,國家領導人多番訪港,反映中央對香港的重視。其實每一次領導人到訪,都是香港人了解國情和國策的好機會。以今次張德江訪港為例,他說什麼,怎麼說,我們應該客觀地聆聽;他不說什麼,對什麼議題絕口不提,也值得我們推敲。香港有香港的政治傳統,內地也有內地的政治傳統,兩邊的傳統都應該尊重,這才是「一國兩制」的真諦。任何一方若只用自己的立場來理解和揣度對方,都是不妥當的。香港和內地只有在「一邊說話,一邊聆聽,一邊思量」的雙向溝通下,才能達致真正有效的溝通。

香港的年輕人有情緒,迫切地想要表達自己的聲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情緒不應該是社會的普遍態度,更不應該是成年人的態度,因為總希望別人聆聽自己,往往是「弱者」心態。在一個家庭中,只有小孩才會整天把「it's not fair」掛在嘴邊。香港的問題必須由香港人解決,香港的問題不僅是中港問題,發泄情緒更無助解決問題。香港人必須從深層次認識「一國兩制」,給香港問題把對脈,準確理解中央政府的思維和行事風格。當然,香港也應該積極要求中央政府能夠掌握香港的現實,以及理解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不滿情緒。香港人不卑不亢,就有了溝通的前提。

香港回歸近20年,也不再是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北京要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變形和不走樣,也必須對香港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有準確的認識和判斷。弄懂香港,對北京也是急不容緩的。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