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活動興趣班變補課 基層兒童「無錢無興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現時教育着重全方位學習,主張學生應在課堂之外有其他學習經驗。不過,對於基層家庭而言,其每月的收支僅能應付日常生活所需,根本難以負擔費用不菲的興趣班。雖然政府設有多項相關津貼,但仍未能幫助基層兒童參加具質素的興趣班及持續發展個人興趣。政府宜檢討現時的資助計劃,增加援助,讓基層兒童擁有平等的學習權利。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17年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六成的兒童沒有參加興趣班。(文雪萍攝)

政府支援效果未如理想 基層兒童少機會參加私人興趣班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於2017年進行的「貧窮兒童參加功課輔導及課外活動情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六成的兒童沒有參加興趣班,當中逾五成因經濟問題無法同時應付補習班及課外活動開支,在只能二選一的情況下,只好為了學業成績而放棄興趣班。另外,有兩成半的學童自費支付興趣班開支,表示平均每月開支為725元,但已佔其家庭收入約6.8%,反映興趣班的開支對基層家庭來說造成一定的負擔。

有指雖然基層兒童單靠家庭收入難以參加課外活動,但政府也設有「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撥款給學校開設不同的興趣班,讓基層兒童參加課後活動。不過,這是否真的能讓基層兒童發展個人興趣呢? 「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資助學校為清貧學生籌辦廣泛類別的課後活動,類別包括「學習效能」、「課堂以外的學習經驗」(文化藝術、體育活動、參觀探訪等)及「社會認識/個人成長」,以至技能訓練等。據教育局表示,2017/2018學年的「校本津貼」約1億1,700萬元,超過九成學校籌辦「校本計劃」,受惠人數約20萬人。

不過,校本課後學習支援計劃並無把「開辦長期興趣班」成為其中一項審批條件,以致仍有部分受資助學校僅申請資助用於功課輔導、語文訓練的範籌(如有中學僅舉辦暑期英語輔導班、初中數學輔導班)或短期活動(如境外參觀活動),令部分基層學童失去參加興趣班及持續發展興趣的機會。再者,校本津貼的主要對象為綜援及領取「全額津貼」的學生,僅留25%酌情資助名額給非以上兩類的清貧學生,以致同樣有經濟需要的「半額津貼」學生未獲全面照顧。

部分學校僅申請資助開設功課輔導班。(資料圖片)

此外,「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設有監察機制,受資助學校須將檢討報告上載於學校網頁,教育局也會派人到訪學校監察進度。然而,檢討報告十分簡短,僅須交待活動的出席率、舉辦日期、開支及學生成果,活動的詳細內容、編排等實際內容則未提及過,加上教育局又沒有公開到訪學校及機構的次數,難免令人質疑教育局是否能有效監督活動的質素。

教育局稱此計劃只屬補充性質,現時政府亦設有多個資助計劃社會上仍有其他的資助計劃,可惜大部分計劃都名額不足,有些計劃更需要抽籤才能加入,尤其令「夾心階層」的學生更難參加興趣班。以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為例,根據《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所示,現有約17萬名貧窮兒童,但計劃下每年取得現金援助的名額只有6,000個,即使2018/2019年度將會增至10,000個,受惠人數仍不足一成。加上,現有計劃多屬短期,基層兒童只能「蜻蜓點水」式接觸該興趣,加上資助金額不足,未能讓他們持續參與活動及培養興趣。

羅女士(左一)說,在無法同時負擔補習班及興趣班開支的情況下,將無奈放棄天佑學習跆拳道的機會。(文雪萍攝)

政府應加強支援基層兒童

貧窮兒童因家庭難以長期負擔興趣班的費用,政府的援助變相成為貧窮兒童能否發展課餘興趣的關鍵,惜現有的津貼猶如杯水車薪,而且計劃申請人數眾多,競爭甚為激烈。政府宜檢討所有資助計劃的成效,填補現時的不足,如增加對各資助計劃的撥款及名額、放寬申請資格、硬性規定獲津貼學校開辦多元化的長期興趣班,確保有需要的學童在課外活動上能有充足的選擇。政府亦需要與社會各界商討出能令基層兒童真正受惠的方案,讓他們能夠自主地選擇心儀的課外活動,並持續地發展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