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華轉直資觸礁 教育局需終結直資悖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三(7月18日),香港華仁書院(簡稱「港華」)證實轉直資申請不獲教育局批准,擾攘多時的申請終於塵埃落定。港華校監周守仁對結果表示「非常失望」,但強調會堅持為不同社經地位的學生提供教育機會,並繼續提高教育質素;有網民支持教育局決定,認為港華應本着「有教無類」的辦學宗旨,不要「講一套,做一套」;而直資學校議會副主席鄭建德則認為政府對津校轉直資的申請條件較為籠統。傳統英中名校此次的「轉直」落敗折射本港教育問題叢生,「直接資助計劃」再次成為議論焦點。就此,教育局應檢討為何不斷有傳統名校申請轉為直資學校,檢視直資學校「貴族化」的情況,對症下藥,改變直資學校「收兩家茶禮」的資助方程式。

對於港華轉直資失敗,楊潤雄指,不評論個別個案,稱審批申請考慮多個因素。(資料圖片)

自千禧年初有傳統名校開始轉制以來,直資計劃掀起的爭議已屢見不鮮。港華去年三月宣佈擬轉為直資,在其諮詢文件中,港華解釋轉制的三大原因:一,貧窮學生比例低;二,面對跌出英文中學行列危機;三,津貼學校資源不足以提供優質教學條件。對於港華列出的三大原因,「01觀點」此前經已指出,港華想轉直資,增收貧苦學生或許只是託辭,意欲「排除失去英中地位威脅」可能才是真正原因。

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英文在社會上佔據優勢地位,連帶英文中學在家長之間都較為吃香。根據教育局政策,要中一全面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學校該屆取錄的85%學生必須是全港成績排名前 40% 。正是這樣的規定,「迫使」不少傳統名校轉直資「自救」。像港華書院這樣設有直屬小學的中學,若然不能確保小學學生質素,分分鐘鐘便會跌破85%的紅線。而觀乎港華此次的小升中銜接安排,港華亦明言會減收華小的小六生,這也是直屬的華小有九成半教師、五成家長反對港華轉直資的原因。有直資中學校長分析指,港華未能獲教師普遍支持,加上銜接方案未獲家長認同,「相信成為當局否決申請的具體理由」。

+7

港華轉直資,另一被人詬病的地方是其聲稱轉直資將有助收取更多基層學生。港華提交的申請中,將學費擬訂於每年二萬元或以下。平情而論,這筆錢相對於其他已成為直資學校的學費來說,並不高昂。然而,在直資制度的安排底下,學校其實有持續上調學費的空間。但更根本的是,直資制度本身非常吊詭,直資學校接受政府資助,同時又可以收取高額學費,這樣的制度安排變相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轉直資「收兩家茶禮」,收取高昂學費的同時削弱了基層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根據現行的制度,政府會為直資學校計算培育每個學額的成本,直資學校的學費如果「不多於學額成本的2⅓」,便可以領取政府全額津貼。以2017/18學年為例,政府計算出的初中資助學額成本為59,349元,換言之,學校即使收取138,481元此等高額學費,仍能得到全額津貼。因此,直資計劃的津貼安排無疑成為沒有收生壓力的傳統名校轉制的巨大誘因。

九龍華仁書院。(張美蘭攝)

到目前為止,港華堅稱無論如何都會繼續服務基層學生,惟家長對轉制持好大保留,認為學校轉直資之後,實會構成加學費壓力,基層家庭未必能夠承擔。誠然,華仁可以秉持有教無類、服務基層的辦學宗旨,但家長及關注團體的不信任恰恰說明了直資計劃存在的漏洞。

港華轉直資的壓力,皆因本港教育制度正驅使學校朝直資方向邁進。港華希望透過成為直資而增加資源的初衷可以理解,試問誰不希望自己的學校擁有更多自主權同時提升教學質素呢?然而,直資學校的制度悖論在於,它一方面收取政府津貼,而同時間收取高昂學費,變相只會令直資學校「貴族化」,令公帑資助的直資學校只服務特定階層,將基層大眾拒之門外。因此,教育局必須革新直資計劃,修訂直資學校「收兩家茶禮」的津助方程式,使直資學校不能同時收取巨額政府資助和高額學費。與此同時,政府應提高津貼學校的資助額度,公平分配教育資源,令官立及津貼學校的辦學質素向優秀直資學校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