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開放API「四步走」 政策終須追上科技 開放數據之路仍遠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金融管理局在7月18日公布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API)框架文件,即是第三方開發商可以直接使用金融機構的公開數據,開發自己的產品和業務。往後客戶可以在同一個應用程式內,查閱所有銀行的產品,甚或使用第三方程式開設銀行帳戶。開放API的框架文件出台無疑是開放數據重要的一步,在局方公布文件之先,已有銀行開放API、與第三方程式推出新服務和優惠,金管局這一着旨於提供清晰的開放API指引、發展時間表,同時作出相應的規管。開放API只是開放數據的第一步,距離智慧城市要求的「開放數據」路途仍遠,政府更應為市場垂範,率先加快步伐開放政府部門數據。

有人以餐廳待應作為食客和廚師之間傳達訊息的橋樑比喻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來回應用程式、資料庫和裝置之間,作傳送資料、指令之用。

以銀行服務為例,假設有數間銀行開放了申請產品、服務(如開戶口、保險服務)的API,第三方開發商可以開發一個新的應用程式(APP),利用不同銀行的API建立新的統一平台,用戶可在APP內查閱和比較那些銀行實時、最新的服務資訊,更可在APP內直接購買產品或服務。簡言之,用戶可以通過一個APP統一管理多個不同銀行帳戶,改善用戶體驗及提高使用效率。

政策追上市場發展 設規管、指引是好事

2018年被視為銀行業開放API的元年,歐美各國已展開開放API工作。金管局於今年第一季就銀行業開放API進行公眾諮詢,共收到41份意見書,分別來自銀行、科技/金融科技公司、業界組織、顧問公司、支付卡計劃營運機構,以及個人和其他團體。局方於18日發布銀行業開放API框架,提供政策指導及方向,及於本周一(23日)開放首批50組金融數據和重要資訊(包括外匯數據及旗下收銀車的營運資訊等)予第三方。根據框架文件指引,開放API分四個階段、按遞增的風險及資料敏感度實施:

第一階段:查閱銀行產品和服務資料(如使用第三方應用程式可查閱銀行發出的存款利率及信用卡優惠),目標服務在6個月內推出
第二階段:接受銀行產品申請(如使用第三方應用程式可直接申請由銀行發出的信用卡),目標在12至15個月內推出
第三階段:讀取或更改帳戶資訊
第四階段:進行財務交易

局方將在12個月內評估開放API的情況,但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的推出時間要再作公布,因涉及的資料較敏感及其保安風險較高。至於會否強制要求銀行開放API,金管局副總裁李達志稱,政策普遍得到銀行業界支持,但不排除將來未來會要求政府立法,硬性規定金融機構開放API。開放API其實為銀行帶來不少商機,大部分銀行也樂意開放,例如花旗銀行於三月宣布與HKTVmall、VISA、八達通、東瀛遊等推出六項API合作計劃,推出便捷的付款服務,成為香港第一間開放API的銀行。事實上,市場已有足夠誘因,促使銀行開放API,是否須要立法要求金融機構開放API值得討論;現已有立法要求金融機構開始API的先例(歐盟於2016通過PSD2法令,從今年一月中起,所有在歐盟的支付數據都必須開放API),政府想立法亦有例子可參照。

近年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但政府政策、法規總趕不上發展步伐,如近日有28 名 Uber 司機因駕駛汽車以作出租或取酬載客用途被判罪成並罰款,裁判官杜浩成不忘提醒政府,科技突破不會顧及現行的公共政策,但公共政策必須顧及科技突破。Uber、Airbnb等打着「共享」旗號、新經濟體下興起的企業,現實確較難在香港開展業務;更因現行法例未有就科技發展而調節、修改,令該企業或變相「違法」經營。因應科技發展而修改法例的責任在於政府,該等新興企業多次表明,希望政府改例、願意接受監管,如何在符合社會最大利益的前提下,檢示、更新政策以扶助真正的創新企業,及打擊魚目混珠的假科企,是勢在必行之事。

李達志表示,今年1月份就開放API的諮詢,已收到約40份意見。﹙梁鵬威攝﹚

由花旗銀行一例可見,金融業界在開放數據方面亦行得比政策快和前,政府不能以現時法規去監管新經濟企業,而且亦不見得可行。雖然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也被批落後,西班牙外換銀行早於2014年開放API,英國也於2016年通過開放銀行業計劃(Open Banking),但金管局在開放API的元年發布新政策框架也為時未晚,畢竟業界已早着先機,金管局現時公布的框架只是「補多腳」,既能給予行業清晰的發展指示,同時亦保障市民私隱和確保第三方系統的安全性。李達志又稱,金管局將與香港銀行業公會商討共同基準,內容主要涵蓋保安、系統防護、私隱及銀行如何管理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的合作關係等。例如英國的第三方服務提供商須經監管機構認證,才可以使用銀行開放的API。

開放數據與制定政策息息相關

開放API框架出台僅代表香港走近了智慧城市一小步,惟香港最大的數據庫—政府,還有很多數據未公開,開放數據起步極慢,須急起直追。根據英國的開放知識基金會(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的全球開放資料指標(Global Open Data Index),台灣去年蟬聯全球第一,成為資訊最開放的地區,而新加坡排第17,香港也與德國同列24位,算是不俗,惟仍有進步空間。香港在15類資訊中,有五種資訊(如土地擁有權、政府支出)達到「不開放」指標,在六個評分標準中,被評為資訊不公開、不能即時下載數據、所載的數據不是最新的等等。但是,開放數據為建立智慧城市的必要條件之一。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林偉喬今月初稱,下半年將要求政府部門及政策局制訂開放數據的具體計劃,尤其如何開放智慧城市的相關數據。

本港車位不足,衍生違泊問題。(資料圖片)

開放數據與公眾利益有莫大關係。公開數據的目標不只限於推動創科、加強市民監察政府,更重要的是改善市民的日常生活。去年12月,立法會議員楊岳橋引述,有駕駛人士稱,由運輸署提供的實時空置車位資訊有以小時、甚至以月計的時差,令他們難以信賴該資訊。創科局局長楊偉雄當時表示,運輸署轄下停車場的進出監控系統及車牌辨認系統未能支援自動提供實時停車位資訊的功能,須以人手更新資訊。他續稱,署方計劃由2018年開始自動更新在資料一線通網站的相關資料,將實時停車場資訊開放予駕駛人士及有意開發創新產品的人士參閱及使用。記者在七個月後翻查資料一線通網站發現,截至上周五(20日),雖然部分位於港九和新界停車場的時差收窄到四分鐘至十一分鐘不等,但大部分的新界停車場的更新時間仍停留於5月30日,佔總停車場的近三成,駕駛人士仍難以信賴政府資訊。

政府一方面要開放政府數據外,另一方面亦須促企業開發與公共政策相關的數據。以交通為例,現時有多個公共交通機構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開放數據,政府指數據屬於企業的私有財產,不能要求公司公開予公眾免費使用,但政府批出交通專營權予私人企業,企業背負公共責任,其數據亦與公眾利益、公共政策息息相關,政府要求他們公開數據也合情理。政府大可以金管局制定開放API框架為鑑,先為公共交通機構制定開始數據指引,鼓勵他們與第三方開發商合作,開闢「新財路」,再探討是否須立法規定其必須開放數據,分階段開放數據亦無不可行,惟開放數據是必做之事,政府須加快開放數據的步伐。

01新書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