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胎法被否決 自由派須堅守民主理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六月中旬,阿根廷國會以些微差距(129比125)通過法案,將懷孕14周內墮胎合法化。不過,由於該國實行兩院制,法案仍須經參議院表決通過。經16小時漫長辯論後,法案終在38票反對、31票贊成、2票棄權,及1名議員缺席下,遭到否決,意即是阿根廷女性懷孕14周內,除了因姦成孕和母親生命受威脅外,因其他理由尋求墮胎均屬違法。
雖然表決結果塵埃落定,但有關墮胎背後的道德、宗教、文化及權利等爭議,並未就此完結。選舉民主制作為人民意願的實現,理論上並無不妥,惟阿根廷經歷「藍綠對峙」多月,已撕裂成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對立局面。近年,民主國家因「民主」產生社會內耗,甚至撕裂,已成全球政治現象。在風高浪急的年代,民主的內部缺陷更值得我們反思,才可反過來鞏固該制度的優越之處。

阿根廷參議院否決墮胎合法化,示威者與警方發生衝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墮胎不僅是衛生問題 也是宗教和道德倫理問題

參議院表決後,有支持墮胎合法化的示威者,向警方投擲燃燒彈及焚燒雜物,以表不滿。及後警方以水砲和催淚氣體驅散示威者,場面混亂。從公共衛生而言,支持合法化的示威者,其躁動亦可予理解。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AI)統計,過去25年來已有逾三千名婦女因不安全墮胎死亡;按衛生部估算,該國每年至少有35萬例非法墮胎(實際數字可能更高)。非牟利組織「國家與社會研究中心」(CEDES)研究員羅梅洛(Mariana Romero)更指出,不安全墮胎已成國人「主要死因」。若僅公共衛生的重擔而言,合法化的確有其迫切性。

可是,一如其他國家一樣,墮胎的爭議不只是公共衛生,也是宗教、道德倫理和女性權利的問題。根據Latinobarómetro的調查,即使羅馬天主教徒佔總人口由1995年的87%,下降至今年的65%,但教廷仍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強大力量。天主教的立場向來是全力反對墮胎,且在表決期間,該城主教座堂更舉行「為生命祈禱彌撒」(Mass for Life),其理念一如樞機主教波里(Mario Poli)所言,「這不僅是宗教信仰,而是關係到人道主義,照顧生命是首要基本人權,也是國家的責任。」對阿根廷來說,法案所掀起的爭議,不僅令政治人物在良知與信仰間拉扯,也是個人與家庭為本位的價值觀之爭。即使法案已被否決,但要對立的民眾凝眾共識,仍然難度甚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7

選舉民主非萬能藥 公民質素是關鍵

雖然,阿根廷AI執行總監Mariela Belski認為,來自保守北方省份的參議員,只佔人口10%,卻有足夠票數殺死法案是「難以置信」之事,但其言亦點出選舉民主的制度缺陷,即票數能否反映人民的意願。須知,民主一詞本義為人民的統治,即「主權在民」。套用到阿根廷一例上,不論是保守還是自由派在投票中得勝,只要沒有涉及非法行為,也可予理解為民主的體現。問題是,當民眾面對兩元對立、沒有絕大多數民意背書的議題上,保守派的勝利,卻引起自由派批評是「多數人的暴政」

當選票確立一派勝利,另一派群起而攻之,不服結果,加深社會撕裂,阿根廷並非近年首例。所謂「民主」,不單是程序公義的投票機制,更隱含對異己的包容,及尊重遊戲規則的公民應有態度。選舉民主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制度將多數人的利益置於少數人之上,令少數人的意願被忽視。要解決此問題,單靠指摘異己是「被誤導」、「被操控」,只會產生另一種輸打贏要的專制思想,也無視了「民主」需要廣納多元聲音的基本前設。

平情而論,阿根廷婦女因非法墮胎所衍生的公共衛生問題急須正視,但我們亦不能藉此否定保守派在選票上的勝利。在公民社會中,大眾以公共利益為本位,通過普遍參與,就公共事務達成共識和妥協,是自由和保守派必須接受的規範,方可使民主機器運作順暢。雖然是次自由派在點票上失利,但亦不應視之為失敗。反之,支持墮胎合法化的團體更應續向民眾爭取支持,以理服人,汲取教訓,捲土重來,而非將不滿以武力發洩,這才是「民主」社會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