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開通 促進區域合作 科創發展值得相互借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港珠澳大橋本周二(23日)開幕,縮短香港和珠江西部的物流運輸時間,促進貿易和旅遊,以至設廠和物業投資,有利大灣區經濟融合。特首林鄭月娥稱,大橋助香港由過去的「聯繫人」,成為更積極的「參與者」。
珠海的製造業本已旺盛,大橋開通,或進一步促進港珠研製分工,科研機構和企業善用兩地優勢,分開生產鏈工序,這對於香港的研究機構來說,實屬喜訊。但是,香港的創科發展,一直囿於成本高昂,不少在香港培育的人才都傾向北上開設企業,這是香港再工業化的最大障礙。相對於港府的無為,珠海近年大力支持創科產業發展,在增加基礎建設之外,港府須主動協助企業解決基礎設施、租金高昂、人才難覓等關鍵問題。

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橋於今日(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盧翊銘攝)

生產成本高昂 產研分工善用地利

一般來說,創新科技產業的生產鏈分為上中下游。上游為創科研究,中游為知識及科技轉移,下游為商品化及銷售,上游研發是香港的強項,商品化及銷售則為香港的弱項。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月前的一番話,正好道出分開生產鏈,在醫藥生產採取製研分家的現況。他的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新式流感疫苗的種子,但因為人工貴、土地成本高,多數會找內地公司合作,於深圳生產,再在香港包裝及進行部分臨床測試。

但是,研製分家非最理想的結果,一些中、下游的新科技產業,本應可留在香港,這也是政府再工業化的主張。事實上,官產學研同處一地,能夠省卻交通時間,方便人員聯繫,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高薪職位,惠及本地居民。

珠海工業升級轉型、增強競爭力 值得香港借鏡

反觀,珠海的中下游產業興盛,例如不少生產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和通用航空裝備的企業,都落戶珠海。珠海市政府近年更籌謀升級轉型,銳意洗脫二線城市的印象,以追上其他廣東城市的發展,一連串的舉動包括設立保稅區、橫琴自貿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欄港經濟區、航空產業園等。

+4
在2014年,珠海市通過了《2011-2020年珠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目標是在2020年,生物醫藥產值達到800億人民幣,其中藥品製造業的產值要達到500億元。到2017年,包括珠海的六個粵西城市,發布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實施方案。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探訪珠海期間,就參觀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裏面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反映中央注重當地的醫藥產業。
珠海雲洲智慧於20214年所設計海洋高速無人船平台「領航者」號。(視覺中國)

珠海成功爭奪企業和人才落戶早有例子,張雲飛是其中一例。他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碩士,2010年卻於珠海開設研發無人船的公司,幾年間知名世界。他稱當初放棄香港創業,原因是當時珠海市較支持創科,無人船更加擦亮珠海的製造業招牌。

張雲飛的經歷,香港人並不陌生。研發大疆無人機汪滔同樣在香港讀書,但香港未能留住他落地生根、在港創業。港府必須吸收教訓,反躬自省。推動再工業化殊非易事,但是,政府必須訂立清晰的產業政策,為一些高增值的產業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再借助運輸基建,吸引人才企業落戶,壯大香港的中下游創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