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以獨角獸多少斷定政策成敗? 勿攬市場發展成果為政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昨日(19日)發表網誌,提到香港的創科前景良好,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獨角獸」陸續出現。無可否認,香港的創科機遇不少,各行各業都有把握創科機遇拓展業務,尤其是金融界,可見市場業務有「智能化」的需要,惟與政府施政沒有必然關係;獨攬市場成績為政績,只會更見創科局無力推動創科發展。

楊偉雄以「Hi-tech撈嘢」為題發表網誌,指出目前香港已誕生了最少兩隻「獨角獸」,即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新創公司。楊偉雄指,香港「獨角獸」數目已與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可比擬,又相信未來一兩年將會有更多「獨角獸」陸續出現。他又列舉多個金融、地產行業利用科技拓展業務的例子,認為將科技融入不同經濟活動,前景無可限量。

「獨角獸」一詞近年大熱,領軍企業更是粒粒皆星,短短幾年間成為市值過百億美元的巨企,如Uber、小米、Snapchat及Airbnb。

獨角獸的誕生代表創科政策的成功?

單憑「獨角獸」的多少不足以評價政府施政的成效。畢竟有不少新經濟行業的「獨角獸」都被指估值過高,當中亦涉及很多財技因素,估值是否沒有「水份」實成疑問。早前專門研究富豪排名的胡潤研究院發表了《2018第一季度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截至今年3月底,在大中華區新發現33家獨角獸企業,總數上升至151家,而胡潤表示當時還沒有找到港澳台的「獨角獸」企業。《指數》的標準不無可議之處,但相對於國內如雨後春筍的「獨角獸」企業,「香港已誕生了最少兩隻『獨角獸』」似乎並不是什麼重要政績。

更重要的是,現時香港的金融科技發展逐漸追上世界潮流,主要是由市場、行業推動的成果,情況就像早前金管局公布開放API「四步走」,金融業界在開放數據方面行得比政策快和前,政策支援來得比較遲,可算是業界推動監管機構的成果。事實上,香港的數碼競爭力跌出十大,僅排11。渣打銀行、中國銀行、恒生銀行、會德豐、信和等大企業,要引入新科技絕對不是難事,而且確實有需要(如減低營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力,自然要發展金融科技領域。

去年8月,港產電召貨車平台GoGoVan宣布,與內地最大同城貨運平台58速運合併。(盧翊銘攝)

香港獨角獸要「走出去」 政府角色仍在

楊偉雄在文中尾段提及,香港去年初創企業的總融資額較2015年升1.5倍,港交所的上市制度改革將繼續吸引創科公司來港上市,加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會帶來的龐大創科機遇。然而,相對內地而言,香港的市場較小,內地的新創企業較香港發展更早、競爭更激烈,四隻「獨角獸」(即GOGOVAN、WeLab、商湯科技、Tink Labs)早前曾明言,不會將業務重心放於內地。雖然大灣區有創科發展機遇,但就香港「獨角獸」而言,商機有限, 而且競爭又大,須放眼其他地區。當中以GOGOVAN為例,GOGOVAN去年已有「出走」動作,與內地集團合併,還表示會放眼新加坡、台灣、韓國等地區。

GOGOVAN在內地的貨運平台昨日更改名為 「快狗打車」,根據官方介紹,「快狗」是沿用了 GoGoVan 的中文名稱,「快」寓意快速,「狗」寓意可靠可信賴。

香港能迎接內地「獨角獸」落戶香港實屬好事,亦展現內地「獨角獸」對香港金融系統的信心,但同時,政府須考量如何協助香港「獨角獸」「走出去」,而他們期望發展的地區不僅在內地、大灣區,更包括龐大的東南亞市場。政府可提供的政策支援為,與有關國家簽定方便「獨角獸」落戶和投資的貿易協議、稅務優惠等等,視「獨角獸」為珍寶之餘,幫助他們向外發展更為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