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導修課】只加課時不增輔導 全日制為催逼學生而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大埔保良局田家炳小學為減輕學童功課壓力,在2016學年開始調整時間表,每周三日在午膳後有一小時導修課,讓同學在校內做功課,並安排中英數科任老師輪流指導,解答同學的疑問,有學生指回家後一般只需半小時完成功課或溫習便可「自由活動」,比以往日做逾兩小時功課輕鬆。學校設導修課,本屬平常不過,但卻獲不少家長好評,這反映學校的課程緊密,導修課已經成為「奢侈品」。
全日制已全面實施近十年,訂立政策時,教育局稱增加學生留校時間,學校可有較充裕的間,靈活地為學生安排導修課及多元化活動。但導修課課時本就不多,更有學校用作補課。當局應加強監管全日制小學的課時分配及落實導修課安排,並設立家課時間上限指引。

就讀該校5年級的鄧凱灃說,學校設有導修課後,加快了做功課速度,現有時間參加辯論隊、機械人工程班等興趣班。(鄧穎琳攝)

28%小學設導修課 近半由功課輔導變補課

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8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確立由2007至2008學年開始,全面推行小學全日制。教育局推廣全日制時稱,學校可安排每天最後一節為導修課,教師可在導修課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解決他們功課上的難題,讓他們盡量在校完成功課。另外,當局曾派出小組觀察全日制學校的情況,小組指,大部分學校在午膳完畢後,會讓學生休息或舉辦一些怡情活動,如音樂欣賞、閱讀圖書及看電影等,學校亦可在課餘時間舉辦多元化的課外活動。

不過,有媒體曾調查47間全日制官立及津貼小學時間表,發現只有28%小學每日設導修課或功課堂,最長約1小時,最少只有10分鐘。另外,有家長團體於2016年調查校內的導修課情況,一半受訪家長指,導修課並非用作指導學生做功課,而是用作補課,令學生未能在校內完成部分家課。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校長陳詠賢(中)指出,導修課原意是希望小朋友可以有時間及空間做喜歡的事減壓。(鄧穎琳攝)

校內輔導活動時間少 課程指引須落實

不少家長在學童發展上首重學術表現,並作為選擇學校時優先考慮的因素,部分學校為迎合需求,於是安排密集的課堂及大量功課,課餘活動往往被忽視。由半日制過度到全日制後,學生在校時間加長,但課餘輔導及活動卻未有增加,反而只增加課節及功課量,變相加重學生學業負擔,令全日制的政策原意未能全面落實。

據2014年《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學校在課時安排上有19%「可供彈性處理的時間」,以提供德育及公民教育;進行學生輔導,以補足跨學習領域的價值教育;增加額外的共同閱讀時間;提供各學習領域或跨學習領域的輔導或增潤課程。現時全日制已逐漸偏離其目標,當局應進一步確保小學導修課的質與量,作出相關規定。

小學各學習領域/科目的課時分配(來源:《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導修課須配合家課量上限及課程指引

正如「01觀點」多次指出,設導修課助學生減輕家課負擔以外,須配合家課時間上限指引,才能確保學生有充足休息時間。近日教育局要求小學將「家課政策」放上校網供家長參考,又提醒學校給予家課要留意分量和性質。但現階段小學仍可繼續自設無限量的家課,情況並未改善,局方應盡快設立上限指引。

此外,有教師指小學課程太深太廣,教育局亦不斷推動新課程和教學模式,例如STEM教育、互動教學及資訊科技教學等,令學校只能延長術科時間,甚至在課後為學生補課。教育局應檢討有關課程內容及推行進度,以免學校將課程壓縮,影響教學質素,及增添教師與學生的壓力。

家長與學校宜以學童健康發展為先,認清全日制原意是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學習機會;縮減導修、活動時間,將與目標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