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英語沒「變差」 毋須妄自菲薄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有教育機構早前公布全球英語能力調查,儘管該報告已言明研究的取材對象只限於有參與其測試者,難稱嚴謹的學術論證,但結果一出,不少人還是十分在意,尤其港人眼見香港的分數連續四年比上海低,紛紛意欲找出「問題」根源,例如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便認為港人英文不好,可能和政府曾推行母語教學有關。
港人對自己要求甚高,固然是好事,但就今次的事件來說,是否真的需要因為一份商業機構調查報告而妄自菲薄?真正值得關心的又是什麼?

每逢有教育機構指港人英語水平不及其他城市,總有人立時抱怨大學生一蟹不如一蟹,但似乎沒客觀證據能支持他們的說法。(資料圖片)

報告由一間跨國教育集團編撰,其所作排名建基於服務使用者的測試結果,樣本數目是130萬人。如此的研究方法,能否準確反映世界各地的英語水平及彼此差距,相信精明的讀者一定心裏有數。當然,「港人英語僅勝東京」、「香港英文不及首爾上海」、「新加坡英語水平遠超香港」等說法,確實能把握港人的焦慮心理,但想深一層,則可發覺此等說法根本沒什麼大不了——一來報告並非嚴謹研究,二來英語是新加坡的日常用語,退一萬步來說,即使當地人的英文真的普遍遠比港人為佳,也是尋常之至。

參考報道︰
調查指香港英語能力全球排30 第四年落後上海

《EF英語能力指標2018》(報告內容截圖)

有些人看到報告結果後,立即附和稱是,舉例指自己接觸所及的大學生,其英文不甚了了,且一蟹不如一蟹,佐證報告所言。然而,香港的大學生當真如此不濟、質素江河日下了嗎?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自2002/03學年起資助應屆畢業生報考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ELTS,首屆平均分為6.46,按IELTS官方定義,此成績介乎「良好」(competent user)與「優良」(good user)之間(此乃UGC譯法,香港考評局則分別稱之為「合格」與「良好」),而到了2013/14學年(資助計劃於此後停止),分數為6.76,比十年前升了0.3分。事實勝於雄辯,所謂大學生英語水平愈來愈差,恐怕只是「都市傳說」。若論者堅持立論,甚至遙想香港只有一所大學的年代,則是不恰當的比較了。

包括葉劉淑儀在內,不少人均對1998年推行的母語教學政策頗有微言,甚至大加鞭撻,謂之令港人學不好英文。無可否認,相較於英中學生,中中學生的英文科表現的確較差,學者曾榮光教授早已證之(研究已顧及學生升中派位成績和家庭社經地位等因素),而這會影響中中學生升讀大學的機會;但必須注意,研究也同意母語教學有助學生在初中時期掌握語文科以外的學科知識,非一無是處。

學者曾榮光教授曾追蹤研究比較中中學生和英中學生的學術表現。圖為曾榮光教授在另一場合演說。(資料圖片)

正因如此,政府在2010年推出了「微調中學教學言安排」,不再將全港中學二分作中中與英中,而是容許合乎資格的學校(見補充資料),在不同班別採用不同教學語言,盡量滿足各類學生需要。儘管有人認為這安排仍然美中不足,例如某學生的能力足以接受英語教學,只是同學未達標,結果便須「被迫」接受母語教育;然而,顧及現實條件,微調政策已是現階段較合宜的做法,實毋須如斯雞蛋裏挑骨頭,也不應忽視用母語學習的價值。

補充資料︰如果學校在過去兩年,獲派屬全港前列40%的中一新生平均比例佔一班學生人數的85%,該校便可全權酌情決定有關班別的教學語言安排。
立法會〈微調中學教學語言背景資料簡介〉

隨着教育普及,加上政治、社會條件轉變,期望絕大部分中學以全英語教學,無疑不切實際,社會大眾亦毋須過分眷戀想像中的美好舊日。要學好英文,當然要盡量多看、多說、多寫、多聽英文,相信這也是全科目英語教學支持者的邏輯;但必須注意的是,香港社會畢竟以廣東話為日常溝通語,這點難以改變,要能力中等的學生在學校整天使用不熟悉的語言,只會弄巧反拙,也是香港學校不能照搬新加坡做法的原因。因此,與其緬懷全英語教學,不如想想怎樣教授英文科才能提升學習效能,使精英學生和中庸學生均能受惠。

延伸閱讀︰
【01觀點】傳統名校紛投直資 為何「英中」招牌丟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