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計劃未如理想 政府何不直面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年金計劃一如預期,慘遭滑鐵盧,沒有意外。事實上,社會早有聲音指出,政府推出這種只能對富裕老人「錦上添花」的退休「保障措施」,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對於一眾真正有需要的長者,切實增加長者生活津貼、改善醫療體系、提供適切居所,甚至是落實全民退休保障,才是政府該做的實務。迷途未遠,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課題上,政府不應再作掩耳盜鈴之舉了。

政府在年中宣布年金計劃以來,市場反映冷淡;昨日公布「成績表」更是慘不忍睹。不過,仔細看來,年金的雷聲大、雨點小,其實與政府其餘的施政措施不過是如出一轍,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究其根本,政府大概根本未曾認真把一般大眾的退休保障所需放在心頭。

有長者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直言「不喜歡與政府對賭鬥長命」、「所謂自製長糧其實只是拿自回自己的錢」、「放在銀行做定期較為實際」。這些民意都是決策官員可以輕易聽到的,然而,他們卻選擇聽而不聞,這在在說明決策官員閉門造車的官僚作風。香港年金有限公司的管理層昨日更是「絞盡腦汁」,想出千奇百趣的「理由」解釋年金計劃何以乏人問津,更教人質疑到底官方曾否全面檢討措施。

說到底,所謂的年金,只不過是為本身生活優渥的長者,在「豐富」退休投資組合時,提供另類穩健選擇。市場早已有不少同類產品,加上香港投資工具極為多元,會「行有餘力」買年金的長者根本不需「勞煩」政府為他們勞師動眾。不論年金公司如何「優化」計劃,擴大金額,最終有感的大概也只會是極少數持有大量資產的長者。一般市民難免會問:政府搞年金計劃,到底是誰得益了?提問的市民大概也是心中有數,毋須言明。

我們更須問的是,在政府耗費精神推動這類計劃的同時,到底是誰受害了?

《香港01》曾多番申述,政府辦中央操控的基金有其好處,但這套機制更適宜用於建立中央公積金計劃。與只能惠及少數富有長者的年金相比,中央公積金能為普羅小市民穩定投資回報、減低管理費用,避免血汗錢被私營金融機構所蠶食。幾乎同樣的機制,用於不同的產品,得出的效果南轅北轍,政府的為與不為,也着實說明了我們的官員優先在服務哪些人。

更重要的是,政府持續推出這類看似與退休保障有關的政策,會讓社會產生一種錯覺——政府做了不少退保工作。政績簿上的可以述說的事項多了,民眾的生活卻沒有實質改善,這是最大的問題。事實上,花在這類鏡花水月上的工夫,本來可以應用在解決更為根本的問題,諸如引言中所說的種種。但這些措施卻會動了某些人的既得奶酪,政府官員實在需要拿出多點勇氣,做老百姓做點實事。

必須強調,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相對於其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是嚴重滯後的。不少長者在退休後仍須憂寒畏飢,這本應是政府所應引以為恥的。加上,老年退而難休的憂慮,會令中青年更難離開「安穩區域」創業闖拼,這更會直接影響社會的整體經濟活力。政府若能從這角度思考問題,則應明白退保不單純是「社福開支」,更是推進社會經濟改革不可或缺的進攻環節。

與其再在窮枝末節之上大耍各種花拳繡腿,政府應該盡早再次重檢退休保障制度,填補「第一支柱」(公營退休金制度),做點實質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