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倡設SEN學童津貼 只派現金足夠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推行融合教育,並以校本津貼的模式為SEN學童提供校本支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促請教育局為每名學童增加現金津貼,助家長在坊間選擇合適的課外活動或治療性訓練服務。現時SEN的校本支援政策仍於起步階段,配套不足之下,現金津貼或可助學生在課餘時間獲得更多學習機會,當局應積極考慮落實有關建議。長遠而言當局亦應改革現時的「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為學生提供專業支援,並參考國際標準加強人手培訓及提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

中小學偏重校本資助 社協倡直接津貼SEN學童

在16/17學年,約有42,89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就讀於844所公營普通中小學,而6歲以上兒童的主要支援由教育局負責,教育局按照SEN學童的學習困難程度,將SEN學童需接受的支援分為三個層級,並按各層級的學生人數向學校提供「學習支援津貼」。自17/18學年起,特首林鄭月娥又提出在全港公營中小學各增加一個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常額教席等。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指出,目前政策偏重於校本支援,大部分學校只提供學業上的支援,如提供功課輔導等,輔導班的人手比例亦不足。社協自去年起開展「為SEN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先導計劃」,向確診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齡兒童提供每月不逾400元的現金資助,用於訓練、興趣學習和學業補習。社協希望,港府可在教育局統籌下的「校本支援」模式基礎上,積極考慮「人本支援」的雙軌制支援模式,為SEN學生每月額外提供1,200元的現金支援,以協助他們在坊間獲得課外活動或治療訓練津貼。

目前即使由社福機構提供的SEN支援服務,都因機構需自負盈虧而收取一定費用,如一對一的輔導比坊間普通補習班昂貴,津貼可助家長在校外購買適切的服務,在課餘時間發展興趣或加強輔導,處理SEN學童情緒、行為及社交問題,當局應積極考慮有關政策,填補學校支援的缺口。

事實上,現時關愛基金設「為輪候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兒童提供學習訓練津貼」,為0-6歲正在輪候由社署提供的資助學前康復服務的低收入家庭兒童,提供每月$2,615的學習訓練津貼,讓他們可盡早到各政府認可的社福機構選擇學習活動,津貼亦於14年10月納入社署恆常資助項目。當局可延伸此類現金津貼模式至中小學學生,在運作方面,每名SEN學生所需的支援不一,教育局過往據9類特殊教育需要的定義為學校提供資助,亦有學生的記錄,局方宜就不同類別的學生,制定更精準的現金資助額。

融合教育推行逾二十年,制度上仍有缺口以致很多SEN學生家長感到十分無助。(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教育心理學家與學生比例未符國際標準

長遠而言,除了提供學業或技能的基本學習支援,教育心理學家的心理測量評估有助學生及早發現問題,並作出跟進。當局應加強培訓人手,為SEN學生及家長提供持續及穩定的服務,提高服務質素,並完善學校配套。

教育局自08/09學年起分階段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每名教育心理學家服務6至10所學校,並於16/17學年覆蓋所有公營中、小學,16年又推出優化服務,逐漸提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至1:4,亦要求每學年心理學家平均到訪每所學校次數增加至30天。

然而,本年三月,審計報告已指出,學校提供的教育心理學家供不應求。現時負責「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的教育心理學家只有134名,以17/18學年的學校數目(即 454所公營小學及389所公營中學)計算,共需211名教育心理學家才可達到所有公營學校1比4的水平。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協會建議,每名教育心理學家對學生的比例不應多於1000名學生,當局除規定教育心理學家每年到訪學校次數外,亦不妨參考國際標準,根據學校收錄SEN兒童人數及情況,增加教育心理學家的人手比例。

香港理工大學開辦的教育及兒童心理學碩士課程和香港大學開辦的社會科學碩士(教育心理學)課程(來源:立法會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