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置家居藥物零規管 抗生素、止痛藥隨時流入大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台灣衛生福利部在社交媒體宣傳有關廢舊藥品的處置方法,獲得不少關注,反觀香港卻未有處置家居藥餘的相關法例,衛生署也未有協助處理或回收家居藥餘的計劃,環境局更認為家居藥餘數量少,不會導致污染或危害公衆健康。政府欠缺規劃,一般家庭容易直接棄置藥餘,影響生態環境。世界各國早已設置有系統的家居藥餘處置,當局亦應盡早主導研究,改善現時藥物棄置的情況。

台灣政府建議的廢舊藥物處理步驟。(來源: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頁)

現時由醫院、診所等機構所產生的廢舊藥物和針藥會被界定為化學廢物,其貯存、收集、運送及處置都要符合《廢物處置(化學廢物)(一般)規例》的嚴格規管。2011年實施的《醫療廢物管制計劃》為香港日常產生的醫療廢物和化學廢物(包括藥物和針藥等)作規範,有關醫療廢物會運往昂船洲的化學廢物處理中心焚化或在堆填區填埋處置。

本港藥物的棄置情況。(來源:立法會文件)

然而,有關法例及計劃並不適用於在一般家居情況下所棄置的廢藥物和針藥。多年來政府亦未就家居藥餘數量作調查,只表示在制定《計劃》的涵蓋範圍期間,曾與同醫護界別商討,而家居藥餘數量相對少,不會導致污染或危害公衆健康。

2013年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答覆立法會有關家居醫療廢物提問時指:「個別家居所產生的剩餘藥物和針藥的數量相對較少,現時是與一般家居固體廢物混合處置,經收集後運往環境保護署的廢物堆填區填埋棄置,亦不會導致污染或危害公衆健康。」

有關說法令人質疑,棄置家居剩餘藥物是否比醫院、診所的藥物安全。理論上,不少家居藥物含有《規例》所規定的各物質或化學品,同屬化學廢物,會造成污染,不過多年來政府卻鮮有公開有關其環境影響的詳細研究。2017年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指,世界衞生組織認為現時未有需要就食水中殘餘藥物含量訂定有關的準則值及恆常監測計劃,故水務署沒有對食水中殘餘藥物作恆常監測,更承認政府沒有計劃提供家居棄用藥物收集服務。

政府拒絕監察,學界的研究則顯示家居藥餘在堆填區年復年的累積之下或已出現危機。去年9月,浸會大學生物系團隊在已關閉20年的屯門望后石堆填區和大埔船灣堆填區,測試其滲漏液(俗稱「垃圾汁」)是否含有七種藥用抗生素。結果顯示,三種抗生素濃度超出評估環境風險「預測無影響濃度(PNECs)」指標,尤其所有滲漏液樣本均有環丙沙星(CIP),濃度超指標5至53倍。

未使用或過期的藥物,包括抗生素藥等,被送往堆填區,殘留物或透過滲漏液流入大海,不但影響海中微生物和魚類,更可能進入人類食物鏈。香港藥劑專科學院認可顧問藥劑師鄭綺雯曾在訪問表示,藥餘流入環境會令細菌出現抗藥性,含激素的藥物會影響動物的生育能力,一般的止痛藥亦會釋放毒素,人類進食受污染動物後,會影響肝臟健康,家居藥物不應隨意棄置於堆區。

目前家居藥物的回收有所遺漏,市民對剩餘藥物造成的環境影響認識仍然不足,政府必須正視污染問題,保障市民健康。事實上,2014年香港藥劑專科學院曾試行藥物回收,但計劃只推行了四個月,由民間主導的項目始終欠缺資源,政府應盡快在全港各區提供配套設施,並與回收商合作,將經過分類的化學廢物作適當處理,以及為公立醫院每次派藥數量作控制。

不少國家及地區早已實施家居藥物回收措施,如澳洲的藥物回收計劃(Return Unwanted Medicine)推行了超過20年,由政府資助藥房作為回收點,藥劑師協助分類回收得來藥物。南韓在藥店設置「廢舊藥品回收箱」,回收家居藥餘統一焚化;台灣則設「家庭用藥檢查站」,協助市民處置過期或變質藥品,並於不少醫院設立「藥品回收站」,回收指定的藥物,如抗生素、癌症藥物等,台北市政府更將藥物回收點標記在網絡地圖上。現時本港對家居棄置藥物的意識不足,更落後於其他地區,當局亦應盡早為藥物回收作長遠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