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如何與青年溝通? 科大校長給高官上了一堂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七一當晚發生立法會衝擊後,政府就一直集中譴責暴力行為;然而,連日來部分大學校長均就事件陸續開腔,卻顯示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既表明暴力不可取,亦表達了解示威者的動機、關心學生安全等,贏得社會不少掌聲。社會不應鼓勵任何過火的示威行為,但在譴責暴力之外,校長對學生予以體諒,甚至尋根究柢,反問促使衝突升級的真正成因,這除了顯示學者的氣度,也給香港的管治團隊上了寶貴一課。

近日,陸續有大學校長就七一衝突開腔,不少校長在指出暴力未能解決問題之外,也關注年青人的安危及福祉,並寄語各方須盡快展開和平對話;如理大新任校長滕錦光表示明白社會上的情緒;而科大校長史維更指出縱有需要譴責暴力,但過去的事態發展卻不能簡化成示威者的一時不滿所致,呼籲各界須探討連串事件的根本成因;教大校長張仁良亦認為持續的衝擊、暴力及對立無助解決問題,但不能迴避背後的社會矛盾及成因。

當然,像政府般只顧指摘暴力的校長亦不乏其人。港大校長張翔最近發表聲明,直指立法會的暴力事件使他感到痛心,斥「破壞性的行動應予譴責」,並指深信持不同意見者始終可以文明理性地共處;公大校長黃玉山亦嚴正對立法會衝突定性為暴力及違法行為,並予以譴責;嶺大校長鄭國漢同樣稱「不能容忍任何暴力行為」,卻無表示任何對年青人或學生的關注。

科大校長史維早前向校內發電郵,稱對近日立法會所發生的事件感到擔憂及痛心。(資料圖片)

以上聲明一出,結果可想而知,「體諒派」的好評不絕,「譴責派」則劣評如潮,如港大聲明已在校內引起學生怒火,有學生在民主牆張貼標語,諷刺校長只為「保護立法會玻璃安全」而譴責學生;港大教授陳祖為甚至批評張翔聲明完全無用、並只適用於政府(An utterly useless statement only appropriate for the government),既未能明白年青人的絕望之處,更無在聲明表示痛心。

體諒和譴責兩派言論分別在於有否以同理心了解示威者的處境。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固然不是討好學生,但他們始終需要明白青年的心態與考慮,縱然青年犯錯,有需要糾正,校長亦需予以了解,循循善誘,相反草率地、簡單地否定他們的行為,根本無助解決問題,甚至會將青年趕回他們的回音壁當中;正如陳祖為所言,年青人冒生命危險及被捕風險而作出衝擊,很大程度出於對政經困局的絕望,其過火之處自然於理不合,但譴責派未能體諒其背後情緒及動機,自然與年青學生產生嫌隙。

有人於7月3日在香港大學民主牆上,貼上以簡體字寫成的「熱烈感謝張翔同志譴責學生保護立法會玻璃安全」21字標語,以示不滿他將七月一日衝擊立法會形容為「暴力事件」。(港大學生會《學苑》FB專頁圖片)

姑勿論是否汲取了前人教訓,現時多間大學校長選擇不直接譴責示威學生,始終為社會樂見之事。在這次事件,不少年輕學生的情緒極度不安,大學校長的體諒絕對是雪中送炭,有助稍緩年輕人的絕望。然而同為當權者的政府,又有否嘗試了解年輕人的躁動不安,理解他們越軌行為背後的原因?解鈴還須繁鈴人,若要緩解青年的不滿,甚至撫平他們的創傷,必先由政府踏出首步,真誠地與年青人務實溝通。但如果仍只弄假作虛,只當與學生溝通為公關技倆,只會弄巧反拙,繼續挑動、激化年青人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