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副學位供不應求 專上教育普及化不能靠市場主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學文憑試上周三(7月10日)放榜,資助學士學位只有1.52萬個,其餘考生若有意繼續學業,升讀本地資助大學學位,或需重讀或先入讀其上專上課程再作涵接,不過,在本地約3萬個副學位學額中只有1.07萬個受公帑資助,政府應增加資助學額,加強規管相關課程的教學質素,並減輕學生的學費負擔。

2019年DSE日校考生約4.7萬人,3.26萬名日校考生於包括中國語文及英國語文等五科中,考獲第2級或以上成績,符合本地報讀副學位課程或應徵有關公務員職位的基本要求,佔日校考生人數71.8%,而考獲33222或更佳成績的約有1.97萬人,若按1.52萬個公帑資助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計,約1.3人爭一個學位。

未能直接升讀資助大學學位而希望繼續學業的考生,除了可選擇職業導向的高級文憑課程,亦有以通識性質為主的副學士學位課程,學生經進一步課程評估及訓練後,成績達標者可銜接至資助或自資學士學位。

2019至20學年,全港提供經本地評審副學位課程的院校共有28間,約有400個副學位(副學士及高級文憑)課程,共3萬個學額,但當中只有五間院校受公帑資助,包括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職業訓練局及香港演藝學院,而公帑資助學額只得約1.07萬個,即約35%。本年初刊載的立法會文件指,2013至2018年期間每年公帑資助學額短缺為2,600至9,000餘個不等,而若相關學額在未來三年維持不變,預計將有1,800至2,600個超額需求。

2013年至2022年間公帑資助副學位課程學額的潛在需求和短缺數目(來源: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文件2019)

雖然政府認為公帑資助與自資專上界別皆應以為學生提供優質高等教育和配合社會需要為目標,又期望自資課程可靈活應對高等教育和職業需要,與公帑資助界別相輔相成,但現實是坊間院校欠缺規管及資源,只靠院校自負盈虧,加上課程質素參差不齊,部分課程未必合符政策原意。而自資院校畢業生負擔逾十萬元學貸,但學習質素或認受性均沒有保證,青年的升學就業發展可謂差天共地。政府應透過教資會的資助機制,擴充獲資助的院校及課程,理順公私營比例,針對社會所需提供的資助課程,推動院校改善課程質素和認受性。

今年三月, 專責小組建議,應更清楚區分副學士學位和高級文憑資歷副學位的定位,而副學士主要為準備學生升讀一般學位課程而設。過去三年,教資會資助副學士學額均不足五百個,而政府的高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自2014年起維持在4,000至5,000個,資助副學士學額明顯不足,未配合相關比例,政府有迫切需要提高相關學額。至於資助高級文憑副學位,則應進一步考慮學生升學意願、未來產業規劃等,除增加專上教育的普及程度,政府亦需解決當前公私營比例不平衡的亂象。

2012年至2018年間教資會資助大學高年級學士學位課程學額的潛在需求(來源: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文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