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危機世衞最高警報 國際支援須超越國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非洲爆發新一輪伊波拉病毒疫情,此次的重災區為中非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至今已有數以萬計人受感染,逾1,600人喪生。世界衞生組織(WHO)周三(17日)將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伊波拉病毒為最高級別警報的「國際關注緊急公共衞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為史上第五度發出PHEIC通報。其指當地邊境城市戈馬(Goma)將病毒傳至鄰國烏干達(Uganda)的情況導致威脅增加,或令肆虐該國近一年的疫情擴散風險增加。

伊波拉病毒上一次大規模爆發為2014年,重災區為利比里亞、塞拉利昂、畿內亞等西非沿海國家,導致逾1.1萬人喪生。然而此次的疫情比2014年更為嚴峻,原因為剛果民主共和國之獨特地理及政治背景。歷史上,第一宗已知的伊波拉病毒個案,便是於1976年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318人染病者中有280最終死亡。民主剛果幅員廣大,其234.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覆蓋非洲大陸的熱帶雨林心藏,成為了疫症滋生之溫床。被視為伊波拉病毒來源的蝙蝠,便長期與當地居住的鄉郊人口混居,以致接觸病毒的機會增加。

5月16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布滕博,當局埋葬死於伊波拉病毒的患者。(視覺中國)

由於基礎建設嚴重不足,醫護人員亦難以深入這些雨林中向染病者施以援手。民主剛果自1960年從比利時獨立後,長期處於政治不穩,國家陷於軍閥內戰與種族衝突之中。此次受災最嚴重的東部省份北基伏省(North Kivu)與伊圖里省(Ituri),都是叛亂與內亂衝突頻仍之地區。政治動盪、軍閥掌權亦令當地人民對政府甚至醫護人員的信任面臨破產。當地人甚至流傳「伊波拉病毒是假的」、「病毒是中央政府與西方勢力帶來的」、「防疫工作者是來偷血、偷器官的人肉販子」的謠言,而令染病者不肯就醫,平民亦疏於防範,甚至有前線防疫人員被襲擊殺害。

日前首兩宗出現於邊境大城戈馬的病例,以及另一宗於鄰國烏干達港口發生的死亡個案,亦令世衞大為緊張,發出PHEIC通報,希望動員國際社會遏止伊波拉疫情進一步擴散。上次2014年的西非伊波拉大爆發,全賴世界各國施以援手,派出醫護人員及專家到當地,方可令疫情消退。無奈此次國際支援一直消極,迫使世衞出動最高級別警報,以喚起各國關注。上次擔當積極支援角色的美國,在現今總統特朗普行「美國至上」的孤立主義,大幅削減國際組織的資助,令人擔憂美國政府此次會否因而對之坐視不理。

伊波拉疫情,甚至近來的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皆可警醒我們在當今民族主義當道,國家主權凌駕一切的民粹年代,病毒、天災是不分國界。要是我們以「國家」名義閉關自守,抱守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則難以抵擋愈來愈具威脅的危機及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