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金管局新任總裁三個建議 改善香港深層次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四(7月25日),政府宣布委任現任金融管理局副總裁余偉文成為第三任金管局總裁,接替將於9月底任期屆滿後退任的陳德霖,於10月1日生效。余偉文的知名度雖不及任志剛和陳德霖兩任前總裁,但早在1993年金管局成立時便加入成為高級經理,2007年更以42歲之齡擢升為副總裁,且一直在局內服務。他資歷深厚,工作範疇廣,接班實屬預期中事,但其上任後面對的挑戰不容小覷,與改善經濟及民生息息相關。

理財能力強 可解強積金困局
 
金管局總裁一職不但要確保本港銀行體系穩健,也掌管逾四萬億港元的外匯基金資產。金管局在過去的表現可圈可點,例如代政府管理的財政儲備投資,成績便相當不俗。在今年年初一次立法會法案委員會會議中,有議員提及由2007年至今,「投資組合」部份按年回報率平均達6.1%;而自2007年至2014年年底,「長期增長組合」的平均內部回報率更高達13.5%。
 
如此理財能力只用來服務政府而與市民無緣,着實可惜。以關乎全港打工仔退休生活的強積金為例,自2000年實施至今,其平均年化回報率僅有4.1%。強積金管理局去年公布的統計報告指,截至2017年12月,強積金平均累算權益款額最高的組別(45至49歲的男性計劃成員)也只是30萬元。

David Webb指責強積金收取過高的基金管理費,呼籲取消強積金制度。(資料圖片)

強積金回報差勁,與其本身的結構性矛盾相關,包括強積金的制度設計等同要求每一名打工仔都要學習投資理財知識,回報與市民能否捕捉市場機遇相關,與政府應承擔的「退休保障」功能背道而馳。再者,強積金從成立之初就確立了分散的運作模式,每名市民須就不同工作分別成立獨立帳戶,不只文書工作複雜,推高管理費,更強迫每個小帳戶獨自去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失去政府主導公積金計劃底下可透過規模效應自動分攤風險的功能。「股壇長毛」David Webb曾估算,每個強積金戶口有高達三分之一回報會被基金經理以管理費形式收取。
 
要從根本解決問題,政府必須徹底廢除強積金制度,並考慮將公積金基金交由金管局助市民一筆過打理,運用其專業知識進行投資。相信以金管局過去的成績和經驗,完全足以取得市民的信賴。
  
除了市民的退休需要之外,香港物價異常昂貴,影響民生甚巨,早已是公認的事實。論其原因,也近乎眾所周知,即美國聯儲局自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大力推行低息政策,由於香港實行聯繫匯率政策,政府不能通過上調港元利率促使匯率上升來遏制通脹,與此同時,在內地改革開放帶動下,香港經濟較西方國家更早脫離低潮,過去十年大致保持增長,故在低息政策加上經濟及資產市場暢旺的環境下,本地物價上升情況更為嚴重,在經濟學人智庫的《2019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中,香港首次「榮登」榜首,成為生活成本最昂貴的城市。

香港生活成本高昂,樣樣都貴,不但影響民生,連本地人才競爭力都遭到削弱。(視覺中國)

應提出對策壓抑物價樓價
 
雖然香港市民對港元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政策習以為常,但包括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在內,不少人都曾呼籲應重新考慮聯繫匯率制度的利弊,相應地修訂政策。近來聯儲局又有重新回到減息周期的迹象,余偉文作為新一任的金管局總裁,對於是否需要因應本地經濟及民生環境檢討聯繫匯率制度應抱開放態度,不應該墨守成規。
 
以樓價為例,香港自回歸以來,若將「P按利率」減去「平均通脹」所得出的「歷年實質按息」結果,有買樓的港人實際上在過去十年大部份時間都享受着負利率的環境, 2011年至2014年的情況尤其明顯,與本地樓價升幅的趨勢保持一致。過去政府雖推出多項樓市管控措施,但多數着墨於稅制及按揭比例限制,主要是為了防止炒賣及測試市民的承擔能力,在實際按息長期處於負利率的情況下,未必能有效壓抑樓價。隨着新總裁上任,金管局更應針對樓價問題展現新作風,以回應市民置業安居的實際需要,包括重啟「利率協議」,讓樓按利率得以隨實際經濟情況調整。
 
過去一個多月,香港社會經歷了不少風雨,至今未見喘息,惟各界開始意識到社會有相當多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亟待處理。值此歷史時刻,金管局更不應該置身事外。退休政策、利率政策和樓按政策三個大方向,都是決定香港能否往前走的關鍵,值得新任總裁加以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