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次津貼杯水車薪 「N無人士」需要的是派糖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自2013年起曾先後三次發放「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四(15日)公布一系列「派糖」措施,當中包括邀請關愛基金考慮為非公屋住戶和未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N無人士)提供一次過生活津貼。不過,向低收入人士發放現金等一次性的津貼,處處以小恩小惠「補漏拾遺」,無助長遠改善其生活。面對目前房屋困局,政府卻未針對源頭,從政策層面的改革展現決心,保障基層市民的住屋權,真正為市民紓困。

陳茂波(右二)聯同相關官員公布紓困措施。(黃偉倫攝)

租金成「N無」重擔 小恩小惠無助紓困

關愛基金於2011年成立,旨在以支援社會福利網未能涵蓋的組群,基金分別於2013年12月、2015年1月及2016年1月,為「N無人士」發放「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2018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財政司長陳茂波曾指,對自食其力的、不領取任何援助、收入不高、無須交稅的組群而言,得益不多,已經邀請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以關愛基金發揮「補漏拾遺」作用,表明「要做得全面、範圍再闊啲」,擴闊「N無人士」的範疇,考慮納入基層家庭主婦及無須交稅年輕人等。但及後陳茂波只宣布為未能受惠於預算案的市民每人派發4,000元,「N無津貼」至今年財政預算案公布後仍未有重推。

周四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將考慮開展新一期「N無津貼」,何時及金額未定。然而以單次資助的「扶貧」效果有限,更涉及額外行政資源,政府應正視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就此「01觀點」已多次指出政客需要警惕「派錢」會淪為政治工具,政府亦應將資源投放於民生及公共政策。

據立法會文件,2016年「N無津貼」的受惠一人家庭每月租金中位數為3,000元,租金與入息比率中位數約40%,而所有住戶人數組別的受惠家庭之相關比率均超過35%。對於低收入住戶而言,租金是其一大負擔,過往政府未有正視住屋需求,遲遲未有針對性改革,基層家庭難以負擔私人單位租金,只能居於劏房、板間房、工廈等惡劣場所,甚至成為無家者,政府責無旁貸。

「N無津貼」按住戶人數劃分的受惠住戶數目及發放津貼總額(來源:立法會文件)

增建公屋、租管欠誠意 土地困局未解

面對市民的房屋需求,單次生活津貼無助紓困,要真正有效及精準扶貧,政府應展現決心,還市民基本住屋權,並提供適足居所。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底已發表最終報告,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指政府全盤接納報告的八個方案,但有關計劃保守,未回應市民對於全面收回高球場的期望,當中對動用《收回土地條例》與公私合營的主次未下定論,亦未釐清土地儲備的用途等。政府在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上一再拖延,應盡快落實覓地措施及調整整體公私營房屋比例,廣建資助房屋,積極解決房屋供應燃眉之急。

除了從根本增加資助房屋供應,面對目前租金過高,政府亦應在短期內盡快重推租務管制。本港自從2004年廢除租管後,一直未有重新立法。去年12月,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指雖明白低收入人士的租金負擔沉重,但實施租務管制可能帶來反效果如減少出租單位。然而,政府須知道有關問題絕非放棄租管的理由,而可透過完善租管機制及配合政策,如實施二手樓空置稅、以稅務優惠鼓勵業主出租樓宇等解決。

除了房屋政策,政府亦有責任填補社會保障制度的缺陷,如檢討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及最低工資等,過往政府的理財原則保守,更藥石亂投以「派糖」形式發放津貼,若不改變「小政府、大市場」的思維,作出結構改革,將無法解決基層市民的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