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論輸贏? 如何利用時間才是關鍵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四(10日)至周五,中美雙方在華盛頓舉行新一輪的中美貿易談判,儘管會議舉行前的形勢並不樂觀,9月的副部級會議似乎未有成果、早前美國更將多間中國公司例入黑名單,但由於兩國經濟都出現明顯下行壓力,仍有不少人期待兩國會達成小規模的協議,防止貿易戰繼續升溫。首日會談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稱磋商得很好,似乎印證了此一說法。不過此時此刻,中美能否達成協議很可能只是一個局部的問題。貿易戰拉鋸一年多,不少評論的觀點卻仍停留於討論「貿易戰誰勝誰負」的層面,其實是見樹不見林。中美長期角力一時三刻內「誰也勝不了誰」,我們真正要看的是兩國如何通過更深化的改革提升競爭力,有機會在長跑中獲勝。

這次談判十分關鍵,外界都期望雙方達成協議,結束貿易戰,避免全球經濟進一步被拖累。(Reuters)

不難發現,無論是早於貿易戰開打之前、貿易戰初啟、以至各個波折點,都總會有分析評論試圖拿出各種說法去討論貿易戰的勝負。在美國以至香港,有不少人一直深信中美龐大的貿易逆差令美國在貿易戰無往而不利。簡單的說,這類觀點認為中對美的貿易順差大,美國能對中國貨加徵的關稅項目多,而中國反制的項目少,所以美國貿易戰可以輕易獲勝。也許在貿易戰之初這種想法還有賣點,但經歷了多時,「關稅大棒」的神奇威力已被事實狠狠否定。

「01觀點」以往多次指出關稅論的空洞,而美國金融界其實亦已經清晰認知到此點,實在不必再花口舌爭論。今年5月時,在美方一直發放積極訊息的時候,談判突然急轉直下。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中國不會做「跪低」的一方,不會無條件答應美方所有要求。當然,中國亦沒有什麼條件可令美國「跪低」。其實不難明白,中美貿易戰作為中美角力的一環,短期之內沒有一方會作出核心的讓步,亦根本沒有可能看到勝負。特朗普基於他的政治宣傳需求,所以總是在叫囂貿易戰美國必勝,但事到如今,我們還去討論中美貿易戰到底誰勝誰負真是不得要領。

我們不妨捨棄短淺的目光,重新認識中美貿易戰的本質。如果要用「戰」去理解的話,中美貿易戰只是中美角力的一環,並非一場個別的戰役(battle),而是一場宏觀戰爭(war)。不妨參考冷戰的例子,美蘇角力至少三十餘年才分出勝負,也不存在什麼「冷戰很好打、很易贏」的講法。由二戰結束、至蘇聯解體之間的三十餘年間,美、蘇兩國是在進行國力長跑戰。決定勝負的除了所謂「起手的牌」怎麼樣,其實還有領導者如何深化改革、積極提升總體國力。美國當時就是借鑑了古希臘歷史上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的戰略思維,以武力以外的經濟實力作勝負,最終拖垮蘇聯。

無論這輪中美談判如何,中美角力將會是世界未來的中心,而中美角力到底誰勝誰負,現在討論不了。因為真正的關鍵是未來中美能作出如何的改革應對變化的世界局勢,在科技、經濟、各種領域得以領先。到底是成功「buy time」改革,還是只是虛渡光陰地「waste time」,便得取決於兩國如何利用往來的時間。

中美貿易戰陷入僵持。

此時,我們亦不妨想想,到底香港的將來要怎麼走?無論是某些藍絲期待中央政府、又還是某些黃絲美國政府「打救」,其實都只是「守株待兔」式的「waste time」。最終,香港人必須自強,把握好時間進行改革,才能逃離現在的困境。香港處於中美角力的夾縫之中,必須清晰認清自己的定位才能繼續生存。香港的一切,都必須建基於「一國兩制」的良好認知與發揮。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一國」是不能挑戰的原則,中美角力無論發展如何,香港必須得認清這點。香港的機遇則是「兩制」,利用自由港的地位及各種優良的制度,活用好自己的特質,才能找到來自中、美、以自於世界各地的機遇,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假如香港搞不清楚「一國兩制」的定位,在中美角力的大環境之下,很可能遲早成為「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