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政治廣告 Twitter比Facebook技高一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社交平台Twitter在10月30日宣布將在全球停止接受政治廣告,阻止政客以銀彈散播政治訊息。美國以至世界各國的政治生態深受假訊息操弄,蠶食民主制度,社交平台固然難辭其咎。但禁政治廣告牽連甚廣,甚至打擊合理倡議廣告,Twitter此舉難言為真正解藥。

Twitter行政總裁多爾西(Jack Dorsey)表示,新例涵蓋全球所有選舉工程及涉及政治議題的廣告,預計在11月22日實施。有幾個因素促成此決策:一、政治訊息應由用戶從政治人物帳戶或轉發信息取得和傳播,而非由付費的政治廣告是強加於人;二、互聯網政治廣告對公共論述帶來全新挑戰,包括信息發放愈趨細緻和精準,假資訊,以及「深度造假」(deepfakes,即幾近真實但實為虛假或人造的錄影);三,互聯網廣告為政治帶來明顯風險,可以影響選票,從而影響生活,而民主體制似乎未有預備應對。

言論自由是否擋戰牌?

美國自翊成熟民主國家,但選民必須有能力分辨真偽資訊,再憑着正確資訊,才能選擇合適的民意代表和政策。可惜,互聯網發展至今,上述的願景愈難實現。資訊流通導致資訊氾濫,不少政客故意散布假訊息,不少人未有足夠能力分辨其真偽,對煽情內容的警覺能力尤其差。社交媒體容許假資訊透過精密的演算法滲入用戶,營造了同溫層和迴音壁,用戶缺乏正反意見交鋒的環境,或者誤以為已經掌握真理。

特別是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的亂局,或許在明年重演,多爾西擔憂Twitter淪為政治廣告攻訐之平台,實可理解。相比之下,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堅持「打開門做生意」,以支持言論自由之名捍衞網上廣告,便顯得不負責任。更何況Facebook被揭發用戶個人資訊遭不當利用,劍橋分析盜用8,700萬個Facebook用戶的個人資料,進行目標政治廣告宣傳,有助特朗普勝選美國總統。正在競逐民主黨黨內提名的沃倫(Elizabeth Warren)早前亦故意在Facebook刊登假資訊廣告,指朱克伯格支持特朗普,廣告結果順利刊登。難怪Dorsey形容停政治廣告「不關言論自由的事」,暗批朱克伯格判斷錯誤。

Twitter似乎暗批Facebook打擊政治廣告不大。圖為朱克伯格10月23日在美國國會出席聽證。(AP)

Twitter只是「斬腳趾避沙蟲」?

Twiiter的出發點無疑合理,寧願放棄政治廣告收入之決心亦值得尊重,但其一併禁止政治廣告和議題廣告,也令人擔心牽連太廣。多爾西解釋,政客可以在氣候變化、國民保健、移民、國安、稅務等關乎國家層面的議題廣告鑽空子,而且單單限制參選人買廣告推動議題並不公平,所以通通禁止。

然而,實際操作上這做法仍有漏洞。網絡宣傳和動員,成了現今社會運動和倡議不可劃缺的渠道,Twitter禁止議題廣告,勢必增加倡議的難度,而且對針對商業機構行為的民間倡議者不公平。舉例說,油公司可以賣廣告宣傳汽油,而這是商業廣告,但倡議者及政客就不能賣廣告支持減排,因為這是政治廣告。

由此角度看,Twitter全面禁絕政客和議題廣告,其實有如因噎廢食,只因其不願負上判別資訊真偽的責任。但其實政治組織早已懂得利用普通個人帳戶宣傳政治理念,有些是機械程式,社交平台尚可捕獲,但有些是真人控制,社交平台難以阻截。

禁精準投放廣告或更有效

在當前資訊戰及政治宣傳密不可分的年代,社交平台要負社會責任,就不能奢想能簡單了事。與其全禁政治廣告,Twitter及其他社交平台更應研究如何打擊精準投放策略(micro-targeting)。政治機構近年以用戶年紀、性別、政治偏好,以至瀏覽專頁歷史等個人資料制訂廣告內容,嚴重扭曲民主社會的資訊流通。社交平台若敢於取締這種做法,廣告發放的內容就不能過份偏頗,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期望。大眾亦可較容易聽到各方聲音,減少社交平台的迴壁效,有助團結。

由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甚至到香港反修例風波,我們皆可見失實訊息充斥於社交平台,濫用言論自由更是政治亂局的始作俑者。不應成為幫兇的社平台除了廣告收益,最大卻步原因或許是他們不願充當資訊真偽判官,篩選廣告和訊息。既然如此,它們必改善發布渠道,減少假訊息的叫座力,增加用戶接觸多方訊息的機會。重新建立社交平台的資訊質素、幫助使用者打破迴音壁等,並非一時三刻就可完成,Facebook等大型社交平台必須拿出決心及毅力撥亂反正,假以時日方能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