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雖敗不餒與反敗為勝 李慧詩與中國女排的精神價值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里約奧運會落幕,港人對其中兩幕印象至為深刻:奪標希望最大的李慧詩失落獎牌,抱着教練沈金康痛哭;中國女排奪冠,隊員相擁,喜極而泣。

先說中國女排。港人與中國女排一直有很強的感情聯繫。自八十年代起,中國女排連連奪獎,擊敗古巴、日本、美國等傳統勁旅,既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香港人的偶像。及至1984年洛杉磯奧運,中國隊奪得女排首金,香港人的「女排熱」達至高峰。

里約奧運之前,中國女排已有十二年未於奧運奪金,加上世代交替,對年輕人來說,中國女排的光輝是遠方的傳說,而非甜美的回憶。比賽初期,女排健兒的表現遜預期:她們在分組賽先後敗給荷蘭和塞爾維亞,令球迷無甚期望,看淡其奪標機會。但在其後的比賽,雖然常處逆境,但她們處變不驚、冷靜面對,不但沒有自亂陣腳,反而愈戰愈勇,一次又一次反敗為勝。不單擊敗前兩屆奧運冠軍巴西,進入八強,最終更奪得冠軍。其由弱轉強的過程,令全球觀眾動容,更令香港人喝彩。

一如代表隊的奧運歷程,女排健兒背後,或多或少都曾經歷波折。隊長惠若琪去年心臟病復發,左肩亦受傷,須動手術,但康復後,她仍堅持訓練,表現漸入佳境。當選奧運女排最有價值球員的朱婷則出身寒微,十三歲時差點輟學打工,幸得體育老師推薦,進入體校,才得今天成就。如教練郎平在賽後說:「我們就是永不放棄。」中國女排不以昔日君臨天下、摧枯拉朽之勢奪冠,但這顛簸之途,更展現出她們疾風知勁草的本色。

經過奮鬥的成功和克服艱苦得來的勝利固然難能可貴,也令人折服,但更激勵人心的是落敗之後拒絕放棄、排除萬難繼續參與比賽。李慧詩今屆的奧運之旅雖與獎牌無緣,卻同樣得到港人敬重。

自李慧詩在倫奧奪銅,已成香港人至為關注的運動員之一。今屆奧運單車賽開始前,港隊其他的獎牌希望,差不多已悉數落空,競輪賽是她於倫敦奧運的得獎項目,加上她曾是此項的世界冠軍,港人對她自是寄予厚望。惜事與願違,她於比賽被對手撞倒,無緣決賽;苦練四載,付諸流水,其失望可想而知。當大家以為她會在賽後灰心失意,她卻迅速收拾心情。於遺材賽首名衝線時,她仍面露微笑。她雖遇意外與獎牌失諸交臂,卻沒怨天尤人,她只說「我會加油」。

其後的爭先賽,並非李慧詩所長,且以一對一形式作賽,競爭性更強;剛在擅長項目失利,身負傷患,痛得難以入眠,加上眾人厚望,李慧詩承受的壓力難以想像。雖背負沉重包袱,於16強遇上曾撞倒她的對手美雅絲,卻能輕鬆勝出,出線半準決賽;她最終雖輸給德國選手禾高,但其帶傷上陣,仍僅負今屆奧運冠軍,實雖敗猶榮。在爭先賽落敗,獎牌夢落空,李慧詩終按捺不住,痛哭流涕。記者訪問時,她說沒想過會拿不到獎牌,空手而回。但失敗卻沒阻礙她前行,在回港前,她向記者表示,會出戰2020東京奧運。她的教練沈金康亦表示,李慧詩沒有沉溺於悲情當中,已計劃在來年世界賽再展身手。雖敗不餒、不諉過於人並堅持參與:參賽不單是求勝;參與本身就是目的和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李慧詩最難能可貴的,不是因為她是勝利者,而是因為她是永不放棄的參與者。

在今屆奧運,香港人對運動員的表現都應該感到滿意。例如香港兩名劍擊好手歷史性進入十六強、香港的女子高爾夫球手成功達至首四十強的目標;他們雖無獎牌,但亦是不錯的成績。

香港的運動員支援長期不足,體育政策不完善,已為香港人詬病。香港一方面沒有持恆的青訓計劃;另一方面,香港的奧運經費比起不少國家都低。香港運動員根本沒有足夠資源,難以和各體育大國比較;例如在奧運會屢奪獎牌的英國,他們給2萬至6萬鎊年薪予運動員作生活資助,香港實不能比擬。因此我們更加可以說,香港運動員的個人奮鬥心和努力,不會諉過於資源不足而自暴自棄,都是「香港精神」的體現,也是牽動人心之所在。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