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院通過彈劾特朗普 鬧劇一場或是民主一課?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周三(12月18日)晚上,眾議院在電視直播前通過彈劾總統特朗普,使之成為美國歷來第三名被眾議院彈劾之總統。接續發展沒有懸念,由共和黨佔多數的參議院將否決議案,保住特朗普總統之位,這場彈劾案是否注定只能為鬧劇一場?

特朗普因為涉嫌要求烏克蘭對付其政治對手拜登,被眾議院彈劾。議案分兩項,一為指控特朗普濫用職權,二為其不配合調查而妨礙國會運作,分別以230票贊成、197票反對,及229票贊成、198票反對,獲得通過。投下贊成票的全是民主黨議員,反對的幾乎全為共和黨人,兩名倒戈的民主黨議員其中一人打算轉投共和黨陣營。在政治對立及社會撕裂的美國,這次的表決結果為意料之內。

同樣能夠預期的是,在共和黨人佔多數的參議院,彈劾議案將被否決,民主黨及其支持者將會指摘共和黨議員包庇總統,共和黨及其支持者則批評民主黨人濫用彈劾權力,作政治攻訐。兩至三個月後,美國歷來第三次之彈劾案將會以鬧劇形式落幕。

美國民主黨在2018年中期選舉中取下眾議院過半數議席,議長佩洛西因而成為今次特朗普彈劾案的焦點角色,眾議院12月18日在其主持下通過美國歷來第三次彈劾總統議案。(REUTERS/Jonathan Ernst)

對來年大選的迥異預期

對上一次總統彈劾案為克林頓1998至1999年萊溫斯基事件,當時克林頓的政策得到人民支持,即便其個人操守成為眾矢之的,在國會兩院彈劾期間仍然維持高企之民望,且民調顯示美國人反對彈劾議案。今次特朗普被眾議院彈劾,不少共和黨人以克林頓為例,聲稱民主黨人將會自食其果,因其政治操作而失去民意支持。親共和黨大報《華爾街日報》在眾議院通過議案後發表社評,指出「特朗普將獲參議院裁定為指控不成立,共和黨人可能助了特朗普一把贏得連任」。

另一方面,親民主黨大報《紐約時報》表示,「特朗普遭彈劾,共和黨人隨其墮落。投票趕走他們,保護美國民主。」《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CNN及霍士電視台呈現的如平行時空。根據民調,民主黨選民八成多贊成彈劾特朗普,共和黨選民卻只得一成支持。換言之有罪與否,視乎你是哪個政黨的支持者。

對於兩個政黨而言,彈劾議案的結果早已注定,並非重要,重要的是它會怎樣影響民意走向,甚至會否改變來年大選之格局。共和黨人參考克林頓的例子,但兩次彈劾案不能完全類比,除了因為克林頓當年之民望遠比現今特朗普的高,也因為萊溫斯基案的本質是總統私生活和操守,但特朗普案則為利用職權之便對付政敵。再者,當年參議院否決彈劾案,隨後半年克林頓的民望見回落,翌年總統大選民主黨更敗於共和黨。彈劾案的政治觀感以至民意走勢,向來便是浮動不定,沒有人能說得準。

12月18日眾議院通過彈劾案當晚,總統特朗普在密歇根州造勢。上屆特朗普於此東北部州份只以0.3個百分點險勝,加上中美貿易戰對當地經濟之影響,外界難料此淺紅州份會否於2020年大選轉藍。(REUTERS/Leah Millis)

終極裁決者——選民

而這一點,本來便是民主社會之常態。彈劾總統的機制往往門檻較高,例如要得參議院三分二議員支持,並不容易通過。比較憲法學者Tom Ginsburg最近研究指出,1990年至2018年間63個民主國家曾發生國會彈劾行政首長之事,共154宗彈劾議案僅10宗獲得通過。除非像尼克遜的水門事件那般嚴重,連國會內的黨友再難支持,使尼克遜自行請辭以免難堪,否則一般而言,國會議員依政治立場投下贊成或反對票,而他們是否逆民意而行,在下場選舉中人民便會以選票表態。

明白此道理,共和黨、《華爾街日報》、霍士電視台等便應自問,他們是否有把握特朗普政府得到選民認同?尤其是2016年大選特朗普雖得到較多選舉人票,但其得到的普選票其實少於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說明了美國社會逾半人不支持他。至於民主黨、《紐約時報》、CNN等亦要明白,支持彈劾議案、反對特朗普的多為民主黨支持者,願意「投票趕走他們」的也是這些原本已不會投給特朗普的選民。共和黨人能夠「包庇」特朗普,不是因為他們厚顏,而是因為他們仍然得到一定的選民支持。兩個陣營若然只知討好原有受眾,未能突破同溫層及爭取新支持者,社會不會朝他們所想的方向前行,如其所願般改變。

民主社會要向前發展,既要有公平而公正的選舉,讓選民意願轉化成能代表人民之代表,亦要有相應的政治文化,孜孜不倦地爭取別人的支持,甚至凝聚共識。此理若能彰顯,鬧劇一場或許也是民主一課,並非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