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西發展須小心規劃 切忌偏袒地區人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最近討論龍鼓灘填海與重新規劃屯門西地區的工程研究,政府初步建議於龍鼓灘填海約220至250公頃作工業用途,同時騰空屯門內河碼頭用地發展公營房屋。社會對發展新界棕地愈發重視,而未來新界新發展區範圍亦涉及棕地,屯門西發展有助重置棕地作業,惟規劃上須相當小心,平衡發展與社會需要,同時切忌讓地區人士牽着鼻走,免得產生利益傾斜的情況。

本港未來發展將動用不少新界棕地,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棕地活動為香港經濟鏈的重要部分,故有需要為工業用途尋找適當土地及空間,認為在龍鼓灘填海近200多公頃相當重要。再者,他表示龍鼓灘填海地可提供空間予屯門西的部分工業設施搬遷,甚至可騰出屯門西的內河碼頭用地,將來可用作住宅用途發展,預計有一部分將建公營房屋。

政府推出龍鼓灘填海計劃,預料2020年下半年展開前期研究。(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棕地優先 需土地重置作業

近年社會認同優先發展棕地,惟不少棕地作業(如物流貨倉)均對本地的經濟鏈相關重要,若要善用棕地須先妥善安置相關活動。據規劃署研究顯示,全港現有約1,414公頃有作業營運的棕地,與及165公頃沒有營運的棕地;而在上述棕地,有653公頃已劃入新發展區或具發展潛力地區項目之內,餘下約700公頃則為未有發展計劃的棕地,可見重置作業所須的空間不少。而屯門西一向存在不少工業活動,於龍鼓灘填海自然相當理想,既可用作重置現有棕地作業,更可在地理上整合新界的工業活動,提升營運效率。

政府委託專家撰寫的報告早已明言,龍鼓灘填海地發展工業用途將遠較住宅為適合,但政府擬於屯門西發展住宅,問題卻是不少。首先,住宅發展較工業發展帶來的交通負荷更大,對屯門西目前容量有限的道路系統自然構成更大挑戰,政府亦因而需投入更多的資源以發展基建配套。如若政府採取混合式的發展,規劃稍有不善,住宅亦容易受工業活動所滋擾。

當然,政府擬「騰籠換鳥」,重置內河碼頭的工業活動至龍鼓灘填海地,釋出內河碼頭空間發展住宅,可讓屯門西未來的住宅發展與工業發展區隔。不過,內河碼頭對外的交通連接依然有限,能否支持住宅發展仍然成疑,更不用說屯門往市區的道路連接(如屯門公路)用量目前已經飽和。若再於屯門西南部容納更多人口,在居職分離布局不變下,只會大增屯門市民往來往市區的交通需求,交通問題只會更形惡化。

《香港01》早前倡議,政府應重新思考新界西北的未來規劃,將洪水橋新區建成新界的商業中心區(CBD),並將區內多達70多公頃預留作物流、工業及棕地重置的土地,全數移至屯門西內河碼頭地及龍鼓灘填海地重置,改劃所釋出的空間作商業用地、甚至住宅用地,真正在新界西北打造就業核心,扭轉本港居職分布不均的情況。在此前提下,新界才有合理條件繼續容納更多的人口。故此,政府實不應浪費屯門西的空間作住宅發展,反而應該將該地區悉數規劃發展工業,把人口及商業活動集中於洪水橋一帶,如此既能便利居民工作,又可解決與工業用途產生衝突的問題,規劃上效率明顯更佳。

多個民間團體均表態支持發展棕地,認為若做好規劃可解決土地問題。(資料圖片)

地區關注須「小心」回應

不過,政府發展屯門西亦不無隱憂,其一須關注的正是附近居民的反對。誠然,龍鼓灘一帶有不少村落群居,村民擔心生活受影響不無道理;如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龍鼓灘村村代表劉業強表示,村民擔心家園頓變工業園,日後不但噪音、廢氣等將影響其生活質素,區內交通壓力亦會因而大增,村民出行勢必大受影響。政府必須細心規劃,盡量在有關方面減少計劃對村民生活的影響。目前政府擬為未來通往西北堆填區的車輛改道,道路將離開龍鼓灘村400至500米,似乎是可行的折衷方案。

然而,政府在平衡地區人士利益時亦須小心,切忌過份向部分人士傾斜,以免造成不公。如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梁志祥質疑,龍鼓灘填海工程或會影響附近一帶的「龍脈」,龍鼓灘村村民於周一(20號)亦請願反對填海計劃,擔心填海破壞其鄉村風水,冀政府將填海計劃遠離龍鼓灘村。誠然,對部分人士來說,傳統習俗、風水命理或許至關重要,政府在發展時亦應予以適當的尊重,惟當這些因素對立於整個社會的迫切利益時,政府實不應該讓此嚴重阻礙發展計劃。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雖明言「風水問題並非政府的基本考量」,但過去政府多次疑因「風水」問題向地區人士讓步,如早年前政府擬改劃大埔乾坑綠化地帶發展,該區樟樹灘鄉鄉事派要求任何人不得移除或破壞乾坑內的風水石,同時不得填平或改動附近的風水河,最終風水石與風水河得以保留,未有納入政府賣地當中 ;即如早年熱議紛紛的橫洲發展中,元朗屏山鄉代表亦曾因風水理由要求政府減低發展規模,以便原居民上山掃墓。如政府因所謂的「風水」考慮而大幅改動填海計劃,損害社會整體的福祉,實有過份向地區勢力傾斜之嫌,政府必須小心行事,以免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