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年宵排長龍 政府早該助一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將至,今年政府年宵取消乾貨市場,每年必定逼爆的維多利亞公園今年也變得人煙疏落。市民另覓新地點湊熱鬧,轉而走到多個民間年宵市場。其中舉辦室內年宵的一個荔枝角商場更出現人龍,最高峰時市民甚至須排隊逾小時才能逼入會場。這個販賣不同手作,有多位人氣插畫家、Youtuber駐場的年宵市場,再一次將「文創」二字帶回港人的視野之中。

這個販賣不同手作,有多位人氣插畫家、Youtuber駐場的年宵市場,再一次將「文創」二字帶回港人的視野之中。(資料圖片)

「文創」不能限於創科

所謂「文創」是指「文化及創意產業」,除了日常認知中的首飾、時裝、裝飾品外,亦包括不同形式藝術作品如表演藝術、歌影視作品等,也包括不同平面、出版設計,而當中也包括創新科技類的「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產業。所以,「創科」與「文創」的意思雖然互有交雜,但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香港向來被人戲稱文化沙漠,台灣反而不時給人文藝印象,但從數字立論,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成績其實不比台灣遜色。根據政府統計署就「香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的統計數字,香港文創產業的增加價值雖然由2008年的632億上升至2017年度的1,117億,十年升幅達77%,成績看似不俗。

只是本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增長,其實一直由「軟件、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帶動,其價值佔整體文創產業44.6%。反而與藝術手工創作關係更大的「藝術品、古董及工藝品」以及「設計」產業的增加價值,事實上僅佔文創產業總值的7.9%與3.8%,發展空間仍然甚大。

究其因由,可謂是近年的政府政策向「創科」傾斜所致,反使能夠展現香港文化活力的藝術、設計產業的增長緩慢。政府未來應審視政策方向,在支持創科同時,也支持其他文創產業。例如政府可向初創的文創企業提供起始資金,首先吸引更多具設計或藝術創作能力的人才加入行業。再考慮到文創產業由微型企業主導,不少工作者都因資金限制而須開檔搬貨一腳踢,香港政府甚至可以仿效台灣,向有潛力的文創微企推出低息融資計劃,擴大文創微企規模。

除了撥款融資,要讓文創在香港茁壯成長,始終向行業提供健康土壤才是長遠之策。(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文創園區值得借鏡

除了撥款融資,要讓文創在香港茁壯成長,始終向行業提供健康土壤才是長遠之策。然而香港本地文創長年受制於土地問題,經常需要在工業大廈或商場的短期舖位之間喘息。以今次大排長龍的一個荔枝角商場為例,更是少有可讓一眾插畫家、Youtuber聚首一堂的機會。

香港政府不是沒有投放資源、提供土地,例如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但這些項目只能惠及己成名的藝術家,以及對藝術本已建立一定興趣的人士,相反對從事本地文化及創意產業的人士而言,始終有如遠水撲近火。至於政府在2018年施政報告時,就改善和增建文化設施而預留的逾200億元,政府也表明用作硬件翻新、古物復修和「認可藝團」資助上,政府應該考慮以此巨額資金為文創界創造成長土壤。

借鏡不少港人前往旅行的台灣,既有華山1914文創園區、十鼓橋糖文創園區等,而且園區各有特式,亦有不同藝術家、設計師駐場售賣不同精品、服飾,定期也會有不同文化活動。文創園區長期開放,為行業提供營運空間之餘,客人也能到固定地點消費。對於主要由微型企業組成的文創行業,將不同品牌集中,更易透過園區宣傳自家品牌。香港政府未來的文化政策發展時,大可以此作為參考。不少香港人特意前往台灣不同文創景點,並非無因。

縱然香港寸金尺土,但文創並不僅是一門生意、一間工場,藝術所反映的,正是本地的文化價值,展現的正是不同本地藝術家對「香港」的不同理解。旅遊業長年是香港的核心產業,但除了商場、飲食之外,旅客或者會問,到底香港還有甚麼?正所謂「香港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透過建立一個屬於香港的文創園區,香港還有更多趣緻手信可以帶給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