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口罩、食品掀搶購潮 政府應協調、穩民心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陰霾濃罩香港,近日市民四出奔波搶購食品及口罩,市面口罩尤其供不應求。阿布泰、屈臣氏等店鋪賣口罩的消息一出,隨即引來長龍,口罩售罄後甚至引來不滿市民包圍店鋪,推倒店內貨品。
政府既有責任穩定民心,讓社會看見食品及口罩能持續供應,而不用因擔心而過份搶購。市民亦不用囤積過多,以致貨品供應緊張,這對社會整體實無好處。

口罩缺貨多日未見紓緩,立法會議員蔣麗芸甚至發文表示要「蒸口罩」循環再用。即使衛生署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醫生已清楚表示「外科口罩只能用一次」,但蔣麗芸仍堅持其「偏方」,反映市面口罩存貨不足,市民求罩心切。在口罩之外,酒精搓手液、白米、公仔麵等物資亦逐一沽清,街市不少食品價值急增。

本港多區藥房都出現口罩缺貨的情況。(資料圖片)

供不應求的惡性循環

口罩搶購潮,有其供求原因。一方面新型肺炎當前,市民每天外出均要戴口罩,以致需求急增。與此同時,農曆年假後口罩的貨源供應不足。以往香港口罩的貨源大多來自於日本、台灣,以及東南亞地方。但因相關地點亦陸續受疫情波及,當地居民對口罩有迫切需求,導致出產地的貨量減少,台灣政府亦已限制口罩出口。

但整體物資的搶購潮之所以出現,也有社會心理因素。當市民不知道疫情會有多嚴重,政府能否有效處理,他們便傾向「有買貴,無買錯」,囤積物資在家。當愈來愈多市民抱這種想法,市面的搶購潮便會愈演愈烈,社會因為供不應求而陷入恐慌,形成惡性循環。

一方面,社會應保持冷靜,購入一定的物資是需要的,但亦要知道囤積過多及搶購潮的副作用。以口罩、消毒藥水等為例,此等重要物資可防止病毒於社區大規模擴散,但若然分配不均,物資只集中在一部分人,社區亦容易形成防疫缺口,做成一小拙人的感染。

荃灣廣場內屈臣氏分店,凌晨5時左右亦開始有市民排隊輪候買口罩。(梁煥敏攝)

物資應配給限買 限制口罩離境

另一方面,但靠社會或市場調節,其實難以改善供求失衡。對於市場恐慌做成的搶購風潮,政府應適當介入。首先,政府要致力尋找外地貨源,令社會相信貨源充足,減低恐慌情緒。針對口罩供應,政府更須掌握本港口罩儲量,避免市面口罩再現沽清。在貨量充足不致引起市民恐慌的情況下,香港政府應該參考澳門,要求各藥房匯報每日口罩貨量數字,並由政府在專門網頁實時公開各藥房的口罩儲量,並附藥房地址以及營業時間。讓市民容易掌握各藥房貨量,免得費時撲空。

至於部份人或囤積過多,政府亦要適當協調市場,盡量令每名市民均有足夠物資渡過疫情。例如可參考澳門例子,由政府於各區指定藥房,集中售賣口罩等物資,市民須出示身份證登記,並每人限買10個,於10日後再可購買。而香港甚至能多做一步,由政府主動於各區開設臨時鋪位,透過登記身份證的方式,集中配額銷售防疫物資,或直接向有經濟困難的市民派出。

在香港物資供應情況趨向穩定前,海關亦應限制口罩出口數量,阻止旅客大量攜帶口罩等物資離境。受疫情影響,鄰近地區對口罩的需求絕不少於香港,但在香港市面口罩已見不足時,應避免市面口罩再遭大手購入並運出境外。

小朋友拿着口罩到收銀處付款。(梁鵬威攝)

嚴打無良口罩

搶購食品或許只是短暫現象,但由於疫情預料持續,市場口罩供應相信仍會緊張一段時間。網上不時傳出無良商人販售「假口罩」、「二手口罩」圖利的消息。網上圖片甚至拍到部分口罩包裝散亂、留有污漬,亦有影片指藥房店員將散裝口罩入盒,疑為「狸貓換太子」之用。市民縱然買到口罩亦須提心吊膽。

日常口罩僅供一次性用,而口罩品質能否阻隔病毒更是港人的重要考慮。若商戶以劣質口罩當高級品賣,甚至將別人丟棄的口罩「循環再用」重複獲利的消息屬實,確為本港疫症的另一計時炸彈,當局必須以全力取締。海關應加緊於市面巡邏,對可疑店鋪進行突擊抽查,甚至應主動沿網上消息調查,並公布調查結果,以讓市民安心。對於罔顧公眾安全的違例店鋪,當局宜考慮以《商品說明條例》或更嚴重的「詐騙罪」作調查方向,嚴懲無良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