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製造契機 在家工作恆常化值得研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持續肆虐內地,本港亦至少15宗確診,周二(4日)更出現首名病者不治。為了減低社區爆發的危機,專家建議公眾減少外出及與他人接觸。政府在農曆新年假期間,帶頭宣布公務員除緊急崗位外可在家工作,並呼籲其他僱主盡量跟隨,假期後不少企業彈性實施在家工作安排。在家工作在本港一直只是極為小眾的例子,但疫症卻意外推動了香港大規劃實施在家工作。政府、學術機構、以至企業自身,將來可以研究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及不足之處,甚至探討此模式是否或如何可以長期推廣,成為勞工市場改革的重要動力。

在家工作近年在外國開始普及,不少企業接受員工有彈性地選擇在家或在辦公室工作。立法會去年7月的研究指出,經合組織成員國87%企業為僱員提供某種形式的彈性工時安排,當中包括了在家工作。此安排有不少理論上的好處,最明顯的是可以減少員工通勤上班的時間,令員工有更多時間工作或增加他們的休息時間。而且員工彈性上班可以免卻一些在辦公室低效率「扮工」的時間,同時也方便一些有家庭需要的人士(例如要照顧子女的單親父母等)更有效投入工作。就這些理論作用,外國一直有實證研究,一般都指出在家工作可以明顯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減少員工請病假「射波」的次數等,也可改善員工的「工作生活平衡」,對僱主僱員是相得益彰。

德國不少大公司都響應政府推出彈性工時、home office等工作制度。(Getty Images)

香港少見的大規模在家工作

縱使外國不少研究和實例推行在家工作,本港大部分僱主仍對在家工作的具體執行有疑慮,擔憂外國的例子未必能直接套用於本地的勞工生態圈。的確,本地僱主的擔憂有一定道理,畢竟本地的產業模式與勞工市場與歐、美等在家工作比較流行的地區不盡相同,直接套用外國研究未必有充夠說服力。再加上,本港勞工市場的改革一向滯後,很多僱主和僱員自身對於現況感到「可以接受」,無形中也減少了改變的動力。

新型肺炎肆虐內地,有不少企業為了應對時艱「暫時」改為在家工作,不少本身未有打算或尚未準備好安排員工家中工作的公司都被迫要馬上作出反應。近日,《彭博社》的一篇報道也引用上海廣告業者Reprise Digital總經理Alvin Foo,指出這正是該公司大規模測試家中遠端工作成效的好時機。疫情或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使得本身可能要花上更長時間「摸索」的改進得到試驗機會。對於內地固然如此,對香港又何尚不是?

如僱主容許有子女的僱員因應武漢肺炎期間停課提供彈性安排,如容許他們在家工作,或是放特別假期,雙職家長便能放心一點。(資料圖片)

政府早承諾推動在家工作

當然,現時的在家工作安排都是「臨急臨忙」的,當中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企業的私密資料如何保障,企業如何與在家工作的員工進行有效溝通和監督的機制,甚至勞工工傷保險漏洞等。眾多問題都未有清楚答案前,要將在家工作恆常化並不現實。不過既然不少僱主已被逼如此應變,無論是政府、學術機構、或是企業自身其實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主動探討在家工作實行上是否能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又存在何種困難,進行一些真正本地化的在家工作研究,作為將來發展的參考。

其實早在2006年,政府已於《施政報告》承諾推動更多家庭友善措施,包括在家工作,惟多年來未廣泛推廣。今次政府果斷帶頭宣布公務員在家工作的臨時安排,其作為全港最大僱主,在疫情過後也應該檢討這次經驗,研究政府是否存在空間安排崗位彈性在家工作,以作為其他企業的榜樣。

部分工作如服務性行業、藍領、緊急工作等難以安排在家工作。如果在家工作日漸普及,這類欠缺彈性的工作吸引力將會下降,亦會有更多希望彈性工作的人轉而找尋這類行業以外的工種,這很有可能會使這類工作的勞工供應下降,僱主為了覓得僱員而要提高其薪金或其他方面的待遇。不少服務性行業和藍領都是低薪工種,對這些從業員而言自有正面作用。長遠而言,這會提升某些服務業企業在薪金方面的支出,變相也鼓勵這些企業在自動化、人工智能化等方面作轉型,減少依賴人力的舊作業模式,甚至可能推動智能化發展。故此推動在家工作,可能為整個勞工生態帶來長遠影響。疫情既已爆發,政府及社會不妨思考如何化危機為機會,令香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