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芬黨大選崛起 愛爾蘭統一有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愛爾蘭大選爆出驚人結果,與愛爾蘭共和軍(IRA)關係密切之新芬黨(Sinn Féin)以近25%之選票,超越兩大傳統政黨共和黨(Fianna Fáil)之22%及統一黨(Fine Gael)之21%,成為此次大選之大贏家。一直處於邊緣位置之新芬黨,於此次大選中突飛猛進,打破共和、統一兩黨建國近百年之地位,雖然要組織聯合政府執政仍有困難,但已經徹底顛覆此島國之政治版圖。

愛爾蘭經歷幾百年英國統治,於19世紀民族主義風潮席捲全歐時,尋求更大自治。1916年英國陷入一戰泥沼,共和派乘勢發動復活節起義,但旋即遭血腥鎮壓。1921年,英國終於落實戰前之自治承諾,與愛爾蘭共和派簽訂《英愛條約》,建立愛爾蘭完全自治之自由邦。然而共和派當中不少人不滿條約中英王依然為愛爾蘭國家元首、部份港口仍由英軍控制,而且新教徒人口佔多數之北方六郡依然由英國統治,共和派陷入嚴重分裂,支持及反對條約之兩派爆發內戰。及後支持條約一方雖然勝利,支持及反對兩方仍然於過渡後之民主體制中勢均力敵,並分別演變成統一黨及共和黨,輪流執政壟斷愛爾蘭政局近百年。

共和派中最激進之新芬黨,則繼續尋求統一愛爾蘭全島,並保留IRA作為該黨之武裝力量。1969年北愛爾蘭天主教徒因被受欺壓而爆發騷亂,從此進入歷時30年之「大麻煩」(The Troubles)血腥時期,IRA更發動一連串針對北愛新教武裝組織及英國政府,一度被定性為恐怖組織。不過當亞當斯(Gerry Adams)80年代執掌新芬黨起,開始轉向和理、勇武雙線並行策略,堅持武裝鬥爭之餘,亦積極投身選舉,並重返愛爾蘭國會。1998年於多方斡旋之下,北愛參戰各方終於簽訂《貝爾法斯特協議》,IRA停火並陸續解除武裝。2018年瑪麗麥當勞(Mary Lou McDonald)取代當政逾30年之亞當斯成為黨魁,更洗去新芬黨過去武鬥派之印象。

前新芬黨主席Gerry Adams 。(Getty Images)

愛爾蘭的左翼風潮

同時間愛爾蘭亦已在統一黨11年統治下民心思變。在首位混血及公開同性戀身份之瓦拉德卡(Leo Varadkar)及其前任肯尼(Enda Kenny)兩任總理任期下,愛爾蘭經歷重大之自由化過程,四次重大公投分別將同性婚姻、墮胎、褻瀆神靈、離婚簡化、合法化或非刑事化,於愛爾蘭天主教保守宗教力量影響人民生活幾乎每一個角落之國度,實為極大轉變,當中年輕選民活躍之政治參與甚為關鍵。然而年輕人胃口不止於此,其對統一、共和兩大中間偏右保守政黨近百年之壟斷感到厭倦,而統一黨對樓價急升、醫療系統面對龐大壓力等民生問題束手無策,亦令在房屋、醫療議題上走左翼立場招徠之新芬黨成為年輕紛紛轉投之對象。

此跟近年西方民主國家左翼反建制之復興風潮一脈相承。英國工黨郝爾彬、美國民主黨桑德斯等亦主打投放國家資源於醫療體系上,提出財富再分配、關顧弱勢群體等左翼主張,蔚為一時風氣。郝爾彬、桑德斯一直被視為處於政治權力核心邊緣之老左派,卻深受千禧世代之年輕選民歡迎,跟老牌政黨新芬黨的復興亦十分相似。不過跟其他歐洲各國反建制力量朝左右兩翼發展有所不同,由於愛爾蘭統一、共和兩黨之深厚保守主義傳統,令反建制力量在左翼有更大發展空間,而新芬黨長年之左翼傳統,亦為選民提供現成的選擇。

新芬黨新一任領袖麥克唐納(Mary Lou McDonald)。(路透社)

政黨組閣須協商

愛爾蘭大選採用排序複選比例代表制,有利新芬黨等第三勢力突破兩大黨之壟斷。不過比例代表制亦容易造就懸峙國會,此次大選新芬、共和、統一三黨得票為兩成至兩成半,均不能單獨組閣執政,而要依靠其他小黨組織聯合政府。由於新芬黨過去跟IRA之關係,共和、統一兩黨早前斷然拒絕跟新芬黨共同執政,而新芬黨得票雖然最高,但由於其之前未曾預料將會大勝,因而僅派出42名候選人,相比共和黨之84名、統一黨之82名相距甚遠,搶先組閣或已先輸一仗。至於兩大政黨由於歷史原因,尤其快將到內戰百周年此敏感時刻,要捐棄前嫌組織大聯合政府機會甚微。因此以得票第二之共和黨黨魁馬丁(Micheál Martin)拉攏工黨、社民黨、綠黨等小黨,再加上獨立議員組織聯合政府之劇本,始終被看高一線。不過馬丁選後似乎亦對跟新芬黨合作一事立場有所軟化,最終誰入主都柏林梅里昂街(Merrion Street)仍然懸疑未決。

新芬黨近年於選舉中屢創佳績不限於南愛,就連去年英國大選新芬黨連同其他共和派政黨首度取得北愛多數議席,令共和派聲勢大振,亦令兩愛統一之呼聲重新燃起。尤其在英國脫歐,以及新芬黨在此次愛爾蘭大選躍升為第一大黨,不論最終新芬黨會否加入來屆政府,作為新芬黨最核心政綱之愛爾蘭統一,勢將進一步進入公共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