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馬綫「斬件上市」背後的糊塗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型肺炎疫情之下,屯馬綫一期三個新站在周五(14日)開通,未見大量人流,但無損鐵路迷的興奮心情,東鐵乘客亦樂見多一個轉車選擇。
屯馬綫早可直駁紅磡,貫通東西,卻因為處理古蹟及豆腐渣工程,進度一直落後,更有意由港人替超支買單,激起民憤,種種醜聞摧毀港鐵的金漆招牌。要解開困局,政府必須重掌鐵路發展和營運的主導權。

問題由港鐵上市開始

屯馬綫的問題,可說是一次又一次決策錯誤的結果。

首先,是港鐵上市。港鐵在2000年招股時列明,港鐵在任何新鐵路項目的投資上,需要有適當的商業回報率。假如鐵路項目的預計總收入在扣除預計總開支後,少於預期的資本回報,即屬財政上不可行。在評估屯馬綫財務安排時,政府認為無法單由港鐵出資,故由政府直接批款,即服務經營權模式。這條款表示港鐵可拒絕蝕本生意,推搪工程。更重要的是,服務經營權模式容易構成財務漏洞,即港鐵沒有責任「睇實盤數」。結果港鐵屢屢超支,金額至少達165億元,以致總建造費推高至971億元,最後要問政府追加撥款。

第二,是港鐵疏於監管承建商。屯馬綫建造工程自2012年開始波折重重,有些是「非戰之罪」,例如發現文物,但更多是工程過失,例如土瓜灣站牆身鋼筋被削,會展站附近沉降嚴重,最令人震怒的是紅磡站月台鋼筋被削,螺絲頭沒有裝上,「檢查及測量申請表格」(RISC)等文件不全兼造假,而且港鐵及主要承建商禮頓亞洲多番隱瞞事件,對傳媒和公眾的態度傲慢,置工程及乘客安全於不顧。屯馬綫原訂2018年底通車,但今年才開通三站。

第三,是政府過度信賴港鐵。政府是屯馬綫的出資方,而且是港鐵的大股東,問責和技術官僚均處身董事局,而路政署擔當「核實監督者」(check the checker)角色,一直與港鐵開會跟進工程。最後,由問責到署級官員均對工程失誤幾乎懵然不知,直至傳媒揭發,分判商爆料,政府才如夢初醒。這種監督方式,背後反映政府過分信賴港鐵執行工程,以為港鐵有規有矩,於是化繁為簡,直接由港鐵替政府監督。

三大問題一脈相承,港鐵往績有目共睹,易取得政府信任,即使工程有問題,外界難以及早察覺。再者,因為港鐵是本地唯一鐵路營運商,更是上市公司,政府身為大股東,不會容讓港鐵出事,港鐵於是更放緃自己。在高鐵超支延期醜聞後港鐵仍未汲取教訓,便是一例。

調查委員會效用成疑

港鐵高層相繼辭職、離任,港府亦成立調查委員會徹查事件,但屯馬綫的風波絕未終結。未開通車站仍在建造、補救,超支額勢斷繼續上升,專責調查仍在下半場。

值得注意的是,究竟調查委員會能否為風波查明真相,仍是問號。例如去年發表的中期報告,一早判定紅磡站擴建部分結構安全,但測試和檢驗石屎還未完成,是否太快「放生」港鐵及承建商。委員會提交最終報告的日期亦一再拖延,由去年8月底兩度延至今年3月底。此外,其中一個承建商中科興業退出聆訊,抨擊調查委員會永無真相,無疑打擊委員會的公信力。

調查真相以外,港鐵管治亦須徹底改革。在風波期間,社會熱議一番,後又靜了下來。去年《施政報告》提及,運輸及房屋局研究最有效監察港鐵的模式,包括成立新部門專責處理和監督鐵路規劃和建造事宜,惟沒有提出時間表及路綫圖。反修例運動和新型肺炎疫情可能打亂了部署,但不能就此停步,畢竟港人已經忍夠港鐵的專權和政府的緃容。

回購港鐵、收回監管權力

針對屯馬綫衍生的問題,調查報告不容再拖,還港人交代。政府必須痛定思痛,日後的新路綫建造,須棄用服務經營權模式,不能只着眼於服務經營費,並由港鐵承擔工程超支,並需受上段提及的監察部門緊密監督。而要正本清源,還是要政府回購港鐵,還原港鐵為純粹的鐵路建造經營公營部門,唯有如此,港鐵高層才會意識到,方便市民出行才是最主要目標。

新路綫開通前夕,港鐵在電視大賣廣告,宣傳路綫的便捷和新增社區設施,隻字不提延期超支、斬件通車,仿佛這些劣跡不曾存在。廣告歸廣告,港鐵這筆糊塗帳,各項調查仍未作結,港人豈會輕易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