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保守派大整合 國會選舉挑戰文在寅政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韓國國會選舉將於4月15日舉行,各大政治勢力已經蠢蠢欲動。自上屆2016年國會選舉自由派之共同民主黨爆冷勝出後,韓國政局出現翻天覆地變化。同年10月保守派總統朴槿惠爆出閨密崔順實幕後干政醜聞而引發「燭光革命」,連場大型示威要求朴槿惠下台。朴槿惠繼而遭到彈劾,更鋃鐺下獄,此後保守勢力便如樹倒猢猻散,陷入分裂局面。執政新世界黨雖更名為自由韓國黨以示跟朴槿惠割蓆,但無法阻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2017年以不費吹灰之力贏得總統寶座。此後保守陣營一蹶不振,2018年的地方選舉更接連大敗。本年度之國會選舉被視為2022年總統大選之前哨戰。各大政黨之改組合流,究竟對打破自由派政府缺口有否幫助呢?

韓國選舉周期跟香港相似,作為行政首長之總統五年一任,2017年當選的文在寅任期將於2022年完成結任期,立法機關——國會則是四年一任,共同民主黨在2016年選舉中勝出,今年4月面對改選挑戰。此場國會選舉被視為文在寅總統任期之中期選舉,將影響文在寅餘下任期可否順利施政。

國會內最大反對黨自由韓國黨於周一(17日)攜新保守黨、向未來前進4.0兩個小黨宣布合組新政黨未來統合黨,誓言要「審判」文在寅政府。未來統合黨擁國會113席,僅較執政共同民主黨少16席,成為國會第二大勢力。同日另一批在野黨正未來黨、代案新黨、民主和平黨亦宣布合併為新政黨民主統合黨,成為另一股新的保守勢力。加上在野左翼正義黨以及前總統候選人安哲秀正籌組之新政黨,兩個月後五黨逐鹿之勢大抵浮現。

韓國前代總統黃教安。(路透社)

文在寅為人詬病

文在寅上台以來之內政外交皆引起不少爭議。他採取「收入主導增長」經濟模式,大刀闊斧推行勞工改革,調高最低工資、將每周工時由68小時大幅削減至52小時,本意雖好,卻令不少中小企選擇不聘請新人,引致青年失業率創下1999年以來新高,超過30萬25至34歲青年待業。對外方面,文在寅上台後採取對平壤友善政策,穿針引線成功令特朗普及金正恩會面,以柔韌手段化解本來劍拔弩張之半島核危機,令其深得國內支持。然而及後朝鮮去核進程停滯不前,美朝談判亦宣告破裂,輿論轉而質疑文在寅之南北緩和路線是否走得過於倉促。打擊文在寅政府最甚者,為去年委任之法務部長曹國的家人涉偽造學校證書讓女兒申請醫學院,妻子涉私募基金投資,最終曹國上任僅一個多月便受輿論猛攻而辭職下台。

早於曹國醜聞之前,前總統朴槿惠閨密崔順實利用權勢,讓女兒走後門進入梨花女子大學一事,連同其他貪腐事件令朴槿惠遭彈劾下台。於民主運動時期以人權律師出身的文在寅當時打出對抗特權、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之旗號取而代之,曾一度令年輕人寄予厚望。而曹國身為倡議司法改革之先鋒,亦一直被視為進步力量之一,然而當醜聞爆出,普羅大眾發現所謂改革力量只不過與其他特權階層一樣沆瀣一氣。一如奧斯卡最佳電影得主《上流寄生族》描寫般,韓國社會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富者享盡特權,弱者難以公平競爭,社會上流階梯幾乎不存在。年輕人又於文在寅政府之勞工改革下成為犧牲品,而文在寅仍力保曹國,堅持委任其為法務部長,更加激起民憤。保守派伺機全面反撲,企圖重演「燭光革命」。

曹國只擔任法務部長一個月,在提交改革草案後便辭職。(Reuters)

群雄逐鹿劍指國會

帶領反曹國運動之旗手、自由韓國黨領袖黃教安出任整合後之未來統合黨領袖。黃教安為朴瑾惠政府最後一任總理,於朴瑾惠被彈劾後曾代理總統一職,他在本屆選舉中大打進攻型選戰,其本人便聲言「要進軍首都圈險地」,空降首爾政治中心、總統府青瓦台所在地之鐘路選區,挑戰文在寅股肱之臣、其政府首任總理李洛淵,成為本屆選舉最強戲碼。由於兩代總理皆為下任總統大選之潛在候選人,此場鐘路決戰亦被視為2022年誰能入主青瓦台的前哨戰。

另外,自由韓國黨前領袖、上屆總統大選候選人洪准杓亦表示要挑戰文在寅地盤,空降慶尚南道梁山市,為保守派重奪國會多數打響戰鼓。曾參與上屆大選的科技企業家安哲秀則仍處於觀望態度,要是能於本屆選舉中有所斬獲,或也可能驅使其再選總統。

安哲秀本來力走兩黨以外之第三路線,以清新形象、「新政治」理念為招牌、曾受一眾年輕人及進步派追捧。然而他先拉攏進步派,後又倒戈嘗試跟保守派合作,結果被安上了「變色龍」稱號,光環隨之褪色,其經歷與曾深受年輕人歡迎,近年卻跟保守派愈走愈近的台北市長柯文哲相似。其實,韓國政局的確跟台灣有相似之處,兩地皆於1980年代從軍事獨裁過渡至民主政體,而國內最大保守派大多是威權時代之當權派,自由派則是出身先當年之民主運動份子。自由派雖致力於革除威權統治之遺病,保障弱勢社群而推動司法及勞工改革,然而經濟政策始終不及保守派在行。另一邊廂,保守派與國內財閥關係密切,亦為維護特權階層之代理人。選民難免又要再次在經濟和公平之間作出抉擇,而此次保守派選前大整合,團結會否成其國會過半關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