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非理性抗爭不利抗疫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公務員周一(3月2日)起陸續恢復上班,許多私人企業亦紛紛跟隨,反映社會對疫情防控相當樂觀。但正如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所指,疫情其實仍未「見頂」,全球第一波疫情最少持續「三五個月」,大眾理應保持警惕並做足防範。可惜的是,部份人對有助防範疫情擴散的檢疫中心百般抵制,甚至以非和平手法抗爭,這對維護市民健康沒有任何益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香港出現許多爭議,無論是口罩供應、應否「全面封關」,還是在哪裏設立隔離營。無可否認,這些爭議反映政府在公共衛生危機面前舉棋不定、協調不力,致使社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緒。但總的來說,相比最近確診數字井噴式增長的韓國、意大利、伊朗,香港疫情並不特別嚴重,其中梁卓偉引述早前與其交流的英國衛生部官員指,香港防疫表現比新加坡好,因為前者人口較後者多,但確診案例較少。

香港疫情總體平穩,如此局面值得各界珍惜。我們沒有理由掉以輕心,因為可能會出現第二次爆發。在此情況下,盡快完善防疫體系,特別是確保有足夠檢疫設施便至關重。

暴力衝擊與抗疫背道而馳

平情而論,市民對設施靠近民居感到焦慮可以理解,政府解說工作不足確實亦加劇了焦慮。然而,部分情況下的抗爭理據卻是情緒主導、理性欠奉,例如早前示威者反對在遠離民居的翠雅山房設置檢疫中心,便是典型的民粹式反應。令人擔心的是,民粹抗爭並非偶然發生,而是持續出現──最近各區都有居民抗議當局設立「指定診所」,有極端示威者甚至投以汽油彈破壞。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便批評,這些暴力行為會嚴重損害醫療系統制止病毒爆發,與抗疫的大方向背道而馳。

《香港01》在疫情初期便呼籲,社會應避免在危急關頭受到粗疏的情緒化思維影響,應以理性、專業態度作出應對。如今香港疫情平穩,沒有大規模爆發,算是不幸中之大幸。那麼,我們究竟應該鞏固戰果,抑或自亂陣腳、不顧大局呢?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