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從政者能否以政治作為一種志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西貢區議會動議命名將軍澳72區休憩設施為「 陳彥霖紀念公園」,不但引起區內居民不滿沒有事先諮詢,社會上也有人質疑此為政治表演,「消費」死者。區議員最終擱置動議固然是臨崖勒馬,也是一次反思的機會,回想四個月前靠着反修例東風踏上從政之路,懷抱怎樣的初心。

區議會討論政治議題,在當前社會氣氛和選民期望之下,無疑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然而,當區議員被視為「消費」死者,便顯然已經越界。正如西貢區議會也有內部爭議,部分議員認為命名公園的做法不可取,便說明了連區議員也自知,一旦被視為「消費」死者,是很不要得的事。

社區中有不少紀念陳彥霖的活動。(孔繁栩攝)

不是為了改變現狀嗎?

這一屆的區議員很多都是去年反修例風波後空降參選。他們從政的出發點無疑是反對政府的修例工作,包括不滿建制派盲目「保皇」。民建聯去年以幫助台灣殺人案死者家屬為由,要求政府修訂《逃犯條例》,便被他們視為政治操作,甚至是「消費」死者。這些素人投身參選,在地區爭取市民支持,為的不就是要改變政治現狀,給香港人一股新風嗎?

即使素人沒有地區工作經驗,選民仍然在魚與熊掌之間做了取捨,給這些新人投下信任一票,除了因為他們非常看重政治立場之外,或許也因為經驗是可以累積的。即使新議員年紀較輕或者地區工作被人質疑,四年時間內仍然可以改進。比起經驗更重要的,往往是他們從政的心態,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定位。

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曾經發表「政治作為志業」的演說,指出政治玩票人物只得亢奮,但真正以政治作為人生志業者除了起於及養於激情,還有責任感和克制。對於因為反修例而投身政治的香港人,我們從不懷疑他們的激情,但更期望政治能成為他們人生中的志業。不用電視劇《紙牌屋》之提醒,我們也知道古今中外多少人起於熱誠卻迷失於路上,淪為投機的政客。更多人是在不知不覺之間走到水深之處,驀然回首已離原路甚遠,甚至成為了自己曾經討厭之人。能夠在起步階段便碰上挫折,撫心自問從政初心,或許焉知非福。

肺炎期間,一眾大埔區議員,自製搓手液,並以成本價售予街坊。(姚躍生fb專頁圖片)

激情以外還要「人性的真」

在去年11月區議會選舉時,已經出現重政治、輕民生的傾向,我們亦提醒靠着政治東風上位的區議員,必須意識到地區工作不僅是服務投票給你、政治思想與你一致的人,看事情的眼光要更大和更遠。一方面,區議員必須踏實做實事,為區內居民謀福。另一方面,那些欲以區議會作為從政起步點、將來更上層樓者,更須盡快明白伴隨代議士身份而來的社會責任。一名真正的政治領袖不是讓大眾情緒牽着走,而是能夠帶領人認清前路,走向進步。

創立公民黨的政治學者關信基曾經指出,韋伯對政治家一個關鍵概念是「人性的真」,並謂世界不是要多添一部權力鬥爭的機器,而是要發展一個「人性的真」的良器 。面對複雜鬥爭的社會、波譎雲詭的政治,從政者能否在路上保存「人性的真」,這不只關乎他們的個人志業,相信同樣關乎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