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電視辯論左右總統選情 美國社會繼續「笨下去」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今次大選辯論到底誰勝誰負,短時間內仍然難以說定。不過特朗普太早接受祝賀,自然引起反對者的恥笑。(路透社)
在知識分子和公關團隊眼中,無疑希拉里看來做得不錯,但是看在美國所有選民眼中,他們真的想要這樣一個乏味的總統嗎?(美聯社)

美國總統大選第一場電視辯論結束,媒體爭相報導誰勝誰 負,這正是問題所在。特朗普於第一次電視辯論中批評希拉里的發言:「典型政客:只說不動。所說動聽,但不切實際,永無實現可能。」特朗普的批評,幾乎可以完全還諸彼身。但不要忘記,這些動聽而不設實際的高談闊論( 更多是相互攻擊),正是左右大選結果的電視辯論之主旋律。這是何等荒謬?美國大選勝負影響全球政局安穩,正如希拉里所言:「這場選舉使世界不少領袖憂慮。」選民本應詳審候選人的能力、經驗、政綱,然後再慎重抉擇, 選出合乎美國以至全球利益的有能者;但事實卻是選民往往基於幾句「演說精句」即作抉擇,實辜負世界重託。

回顧歷史,第一次美國總統大選辯論電視直播於1960年舉行。當時候選人甘迺迪,本是名不經傳的參議員,他所挑 戰的,卻是副總統尼克遜。在辯論直播前,甘迺迪民調一 直落後;然而,他憑出色的辯論技巧,最終勝選。從此, 電視辯論直播一直左右美國大選。

在選舉論壇中,候選人為求吸引目光、攻擊對手,每每不 惜在辯論直播中撒播失實言論。例如諾貝爾獎得獎者克魯 曼(Paul Krugman)就指出特朗普曲解中國的貨幣經濟, 其對聯儲局的指控,亦屬陰謀論,不符事實。然而,辯論 時間有限,若候選人的失真言論過多,對手未必有充足時 間澄清,如主持人不加糾正,在候選人多番強調下,觀眾 很容易被誤導,最終投下錯誤一票。

電視辯論亦變相鼓吹政治娛樂化,將焦點放在候選人的言語技巧,而非政綱,實屬反智。如列根於1980年大選辯論 中的一句「There you go again」,即被傳媒用作突顯列根的 睿智,進而左右選情。時至今日,情況亦沒有多大改變, 特朗普本身是實況節目主持人,其巧言令色,不單助他勝 出總統初選,更助他在民調迫近希拉里。在今屆首場電視辯論,他不斷嘲笑對手,贏得不少掌聲。須知,擔任總統所需的才能,絕不單止口才和個人魅力;然而,電視辯論卻將此無限放大,當作權衡總統能力的首要因素,政策、政治理念反成次要。最終使選舉變得瑣碎化、淺薄化,選 民未能整體、深入地作明智判斷。

不可否認,電視直播能助大眾理解候選人政綱、口才和政 治理念;然而,若電視直播決定選舉結果,對選舉、乃至 民主政制,皆會造成不良影響。希拉里問:「他們(世界 各國人民)可否倚賴美國?」若然美國的選舉制度續「笨 下去」(dumbing down),則世人難以信賴美國,亦只有 走出反智,才能選出她所說「值得美國與世界人民信任的 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