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億津貼多少能進入打工仔口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三(8日)公布「保就業」計劃,宣布斥資800億助企業支付薪金,保障僱主不會裁員。然而,由於津貼直接給予僱主,多少能間接由僱員獲得,始終為社會最大憂慮。政府必須安排周密,確保800億公帑能幫助真正有需要者。

特首林鄭月娥周三公布,向合資格僱主提供工資補貼長達六個月,僱主在領取補貼期間不能裁員。工資補貼五成,以全港工資中位數18,000元為上限,即公司最多可依僱員數目領取每人9,000元津貼。

須完善監察機制

正如我們指出,周三記者會上多人關注官員如何確保錢能到僱員手上。畢竟此計劃在本質上乃直接資助僱主,對打工仔的幫助是間接的。基本上,政府只重申計劃公開透明,且若發現僱主違規裁員,會有兩個懲罰的方法,包括收回工資補貼,及餘下補貼會打折扣。此監察及懲罰機制是否足夠,值得勞工及福利局仔細研究。但較之更重要的是,「保就業」方案在原則及理念上似乎有缺陷,對廣大打工仔的幫助有限。

毋庸置疑,對於那些打算裁員、折扣支薪甚或推行無薪假的企業,他們有了這筆工資津貼後,便可支付員工最少五成人工,保住了那些原本會受影響的市民的收入。然而也有另一種情況,即公司原本沒打算裁員或推行無薪假,即使沒有工資津貼,他們也會如期支薪。在第二種情況下,公司領取工資津貼,實際上只會令僱主減少支出,而不會令僱員有任何得益。

「150萬僱員受惠」?

當然,在經濟逆境下幫助企業也非壞事,但特首林鄭月娥周三表示「我們預計在這計劃之下有150萬名有強積金供款戶口的僱員會受惠」,則可能有誤導之嫌。實際上,這計劃下只在第一種情況下能令僱員受惠,在第二種情況下是令僱主受惠,而兩者的人數分別多少,政府沒有公布,亦很可能根本不掌握。

「保就業」計劃不分申請者的經營情況,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周四(9日)表示,「相信很多僱主如果根本不受疫情影響,也不會申請該計劃」,這會否只是其主觀意願?縱然已有企業宣布不會申領資助,例如匯豐銀行及香港賽馬會,後者表示希望政府資源投放在更有迫切需要的企業及僱員,特別是小型企業,但這些可能只是個別例子。若然800億主要落在第二種情況,即受惠者是僱主而非僱員,「保就業」計劃難免成為「保企業」計劃。

羅致光:相信僱主

在執行細節上,羅致光指出,將要求公司從今年1月至4月中選定一個月作為指定基準,按當月員工人數和薪酬申請補貼。假設一間公司1月時員工500人,後來裁員剩400人,但其以1月水平申領500人的工資津貼,政府如何確保所有金錢都會花在僱員支薪上?

我們並非指出,企業不值得幫助。事實上,中小企業正在掙扎求存,非常需要政府伸出援手。但正如林鄭形容,800億工資津貼乃「史無前例」,當中若一、兩成未能用得其所,涉及金額已是百億。百億元對小市民的幫助可以多大?想到此點,便實在值得政府更周詳規劃,善用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