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戰】OPEC 減產協議只是「期票」性質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上周四(9日)經過九小時「馬拉松式」視像會議後,終於就穩定國際油價,達成減產協議。OPEC+的龍頭——沙特和俄羅斯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公共財政壓力漸增,實在難以長期維持以本傷人的割價戰,但會議上墨西哥代表提早中途離場的小插曲,不但反映出參與國家各有盤算,而油組的影響力更是大不如前。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達成協議,每日大幅減產石油共970萬桶。(Reuters)

據OPEC的新聞公布,減產協產將分成三個階段。組織將由5月1日起每日減產970萬桶石油,相當於全球供應量一成,為期兩個月;由七月一日至本年底,將會每日減產770萬桶;而第三階段則從2021年開始,每日減產580桶石油,直至2022年4月為止。儘管是次減產的幅度少於市場預期,但總算成功中止沙特和俄國上月開打的油價戰。

墨西哥不滿減產幅度

不過,各產油國另有盤算的矛盾,可見於墨西哥代表中途離場的一事。在油組舉行視像會議期間,墨西哥代表因不滿被要求的減產幅度較預期高,曾中途離場抗議,總統洛佩斯(López Obrador)及後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協商後,才一改姿態接受減產要求。按洛佩斯所指,由於華府同意每日減產25萬桶石油,不但抵消了OPEC+部分減產要求,同使墨西哥可維持原先每日減產10萬桶的目標,最終才能換來洛佩斯首肯。

協議消息傳出後,國際油價卻見先升後回,反映市場對OPEC+的影響力和執行力皆未敢樂觀。在外部因素上,雖然油組當下仍是壟斷全球石油市場的定價者,但其市佔率已由1970年代超過五成的高峰,慢慢回落至2018年的42%。與此同時,由於加拿大、中國、挪威等20大產油國中,亦有不少國家沒有加入油組成員,使減產協議的廣度有限。反而,對於巴西、哈薩克等公共財政支出依賴賣油收益的國家而言,OPEC+的減產協議某程度上亦是暗地裏增產和搶佔市場的契機。

OPEC機制有限

再者,OPEC的內部制度同為執行減產帶來不少挑戰。首先,油組創立至今並未發展出一套有效制度,強制執行產油協議,亦無相關懲處機制,規範參與國的行為,使得減產之言只是君子承諾,未必能夠阻止成員國私自增產,以填補財政收益的誘因。其次,縱然油組表面上共有13個成員國,但由於沙特無論在產能和成本上皆佔盡優勢,使至增產和減產協議的決定權,實際是落在利雅德手中,而非OPEC其他成員能合力影響沙特的決定。問題是,由於油組內僅有五個成員國處於中東,其餘則處於非洲和南美洲,但各地經濟周期的差異,也使各國難以長期維持統一的產油政策。

最後,沙特與俄國亦敵亦友的關係,亦為減產協議的成效添上未知之數。雖然OPEC在俄羅斯的配合下,兩者相加的市佔率或使減產協議的成效大增,但由於沙、俄在國際事務上非從屬關係,而是僅按個別議題合作或較勁的互動,故是次兩國同步減產的決定,充其量只是短期合作的代表,即是兩國在疫情下急須解決公共財政壓力之果。可是,由於兩國的中東利益並非全然一致,如俄羅斯須靠伊朗作為中間人,來維持敘利亞的政局穩定,而沙特則視伊朗為頭號大敵,並設法削弱其勢力。一旦中東政局出現譎變,在財政壓力容許下,其關係亦會由合作轉為競爭,反向削弱兩國在油組建立的互信,故是次減產協議只能視為一張未兌現的期票。